[实用新型]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6176.7 | 申请日: | 2009-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1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董俐坤;徐力东;高晓强;王秀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俐坤;王秀川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唐***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细胞 采集 体位 固定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是采供血机构(血站)采集血细胞时使之保持作业持续不中断的体位固定器材。
背景技术
采供血机构(血站)在对献血者采集血细胞时,如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中,采血针对静脉穿刺成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体位改变可能会造成穿刺针脱露或液体外渗,这就使最佳状态的“一针率”失败(所谓一针率是指一次静脉穿刺后完成全部血细胞采集过程),造成献血者不必要的痛苦,而且增加了血小板的污染机会,缩短了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因为献血者的血液都是在经过消毒的密闭管道套材中循环和分离的,采集出来的血小板在常温(22度正负2度)连续震荡下可以保存五天,如果进行二次穿刺,则血小板易受细菌污染使保存期缩短,由五天降至到一天。因为穿刺中途失败采集的血小板只能保存24小时,所以采血者希望每次操作都是一针,每每静脉穿刺后都嘱托献血者保持体位。但事实并不随人意,一针率远不能普及。究其原因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保持体位的问题,说白了就是穿刺后肢体移动导致了采血的失败。那么想让一个献血者在保持静脉穿刺的状态下约90分钟左右丝毫不动是很难达到的,于是乎本实用新型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应运而生。它能在血细胞采集时固定献血者肢体的体位,从而减少或杜绝穿刺针脱露或液体外渗,明显提高一针率。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着科学化、人性化的宗旨,提供了一种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
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它由基板海绵托、固定粘扣和固定手球三个部分组成。基板海绵托部分整体是一个长方体,长约45-65厘米、宽约10-30厘米、高约5-15厘米,分两层。下层为木质或塑料的长方形基板(7),厚约1-2厘米。上层为整块的长方体形海绵,称之为海绵托(6)。固定粘扣(5)部分由两组固定粘扣(5)组成,长约15-35厘米,在基板海绵托长轴两个1/3处安装,每条固定粘扣的一头固定于基板海绵托同一侧,另一头为粘揭端可揭开或粘牢,位于基板海绵托对侧相同位置,每条固定粘扣(5)都横跨基板海绵托长轴的上面。固定手球部分由固定杆(2)、活动杆(3)、万向轴(1)和海绵球(4)组成,固定杆为一金属杆,直径约0.2-3厘米,长约10-20厘米,一端固定于基板(7)最前端1/2处,朝向前上方75度位置固定,另一端与万向轴(1)的轴定点(8)相固定,万向轴(1)的轴动点(9)与活动杆(3)的一端相连,活动杆为一金属杆,直径约0.2-2厘米,长约10-20厘米,朝向后下方向,另一端与海绵球(4)相连,海绵球为一直径约4-8厘米的球形或卡通形海绵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中:(1)万向轴、(2)固定杆、(3)活动杆、(4)海绵球、(5)固定粘扣、(6)海绵托、(7)、基板、(8)、轴定点(9)轴动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工作时将两组固定粘扣揭开,献血者将手臂置于其上,手能握住海绵球为最佳位置,然后行采血穿刺,成功后手握住海绵球,用两组固定粘扣分别横过献血者的前臂和上臂松紧适度时粘合固定,至此献血者的手部、前臂和上臂均固定于本实用新型血细胞采集体位固定器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当医务人员对献血者行静脉穿刺成功后使用本实用新型后既增加了肢体的固定作用,制动后会明显减少或杜绝穿刺针脱露或液体外渗,提高一针率。
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便于操作,成本低廉,易于普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俐坤;王秀川,未经董俐坤;王秀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61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动力转向散热管
- 下一篇:婴儿推车的前扶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