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5209.6 | 申请日: | 2009-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0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泰;连健宏;邱典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士林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22 | 分类号: | H02K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立成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0 | 代理人: | 张江涵 |
地址: | 213031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机车 引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大排气量重型机车之引擎室防止机油泄漏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一所示,系为已知重型机车引擎结构平面示意图。机车上使用之交流发电机系为一种旋转形式之发电机,该发电机具有交互作用的飞轮(即转子)与定子,由引擎动力传导至飞轮上,令飞轮旋转使得磁场产生变化,进而使磁力线于飞轮与定子间移动,造成定子上之漆包线产生电流,而使发电机持续发电。
当发电机持续发电,电能经由发电机组中的定子30向外传导并输送电能至外部用电单元60(泛指照明系统、启动系统等),而定子30系藉由枢接于定子上的引出线40,来做电能的传递及输出,然而,引出线40需穿越过设置于引擎室10上端的索环50方得向外做电能的传递及输出。
请参阅图二所示,为已知之重型机车引擎之索环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发电机组之定子藉引出线40向外传导电能的输出,当引出线40穿透索环50上之引出线孔时,由于引出线孔系采直身圆孔的设置,此时的引出线40与引出线孔间存在有间隙,使得大排气量的重型机车引擎内压力偏高,进而产生机油经索环50引出线孔与引出线40之间隙向外渗漏。如此,将造成引擎室内的机油因外泄而渐趋短少,严重影响到引擎室内各机件之润滑,更甚者将造成机件损坏,而导致车辆故障之严重后果。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索环50引出线孔外侧面52,以挖空局部的结构,后填充入密封胶54的方式来封闭引出线孔与引出线40之间隙,杜绝机油向外渗漏,请参阅图三所示。但是,该作法实造成索环50制造及涂胶施工上的不便,更甚者,定子之引出线40与索环50之引出线孔的穿透设置与组装,其工序将受到涂胶作业的牵制,无法如前述技术般的便利,而成为一缺弊而亟待改进。
由此可见,上述已知技术仍有诸多缺失,而亟待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机油向外渗漏,确保引擎组件润滑及车辆正常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操作容易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
具有上述优点之本件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系于引擎室上端之索环结构上做改良,索环上之引出线孔设置为内部具有2层以上的环状结构,所有环状结构相互平行,使引出线穿透进入引出线孔时,其引出线孔与引出线外周缘内截面呈现点接触,使得机油于此受到多点的阻挡而无法于此处向外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索环上之引出线孔设置为内部多层环状结构,使引出线穿透进入引出线孔时,其引出线孔与引出线外周缘内截面呈现点接触,可防止重型机车引擎因大排气量,而造成引擎内压力过高进而产生机油经索环向外泄漏。可解决因引擎室机油泄漏短少,而造成引擎室机械零组件无机油之润滑而发生齿轮卡死的问题,并保证引擎及其发电机组正常运作,不会造成车辆故障及人员损伤。
附图说明:
图一为已知重型机车引擎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二为已知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三为已知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之另一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
图四为本实用新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五为本实用新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之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引擎室
20 发电机组
30 定子
40 引出线
50 索环
52 外侧面
54 密封胶
57 引出线孔
58 凸点
60 用电单元
具体实施例:
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兹举一较佳可行之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四及图五所示,其系为本实用新型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的剖面及局部放大示意图。一种重型机车之引擎索环结构,包括引出线40和引出线孔57,引出线孔57内设置有整圈之环状结构,引出线40置于引出线孔内57时,其引出线孔57内截面呈现点接触环抱引出线外周缘。其中该引出线孔57之环状结构,系设置为2层以上环状结构,所有环状结构相互平行,形成多点阻挡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士林电机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士林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5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磁感应加热圈
- 下一篇:建筑外墙及户外广告喷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