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0920173023.7 | 申请日: | 2009-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28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施宣明;李福佑;魏江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20 | 分类号: | G09G3/20;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集触摸输入及显示功能于一身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机一般分为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式计算机两种。台式计算机通常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几个基本设备相互连接组成;而笔记本式计算机则通常是将几种基本设备集成为一体。上述两种类型的计算机在工作时,必须通过几种基本设备的共同配合来完成各项任务。对于台式计算机来说,各个设备分离设置,所占用的空间较大,用户不可能实现对其随身携带,而且每个设备并不能单独使用,其中显示器必须依附于主机而存在;对于笔记本式计算机而言,尽管减少了整体体积,但其中显示器是固定在计算机上的,不能将其独立出来。而且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机的显示器只具备信息显示的输出功能,用户需要通过键盘和鼠标来实现信息的输入,尽管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触摸输入装置,但其仅仅是完成一些特定的信息输入功能,而并不能作为正常触摸式输入设备与计算机主机配合使用。
目前,出现了将触摸式输入与液晶显示器融合为一体的技术。但是,这些新的技术方案也仅仅解决了将触摸式输入与液晶显示器融合为一体的问题,而将触摸式输入与液晶显示器融合为一体而成为集触摸输入及显示功能于一身的独立的产品,尚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克服现有技术中显示设备只具有输出功能的缺陷,实现输入输出一体化功能,为用户提供极大地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数据接口单元、通信控制单元、显示控制单元、触摸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和触摸感应单元,其中:
所述数据接口单元,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连接,并通过传输协议与外部设备相连,用于实现所述显示设备与所述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
所述通信控制单元,与所述数据接口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和所述触摸控制单元相连,用于接收所述数据接口单元发送的输出信号,将所述输出信号转化为显示信号,并生成显示控制信号,将所述显示信号和所述显示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接收所述触摸控制单元发送的手写信号,将所述手写信号转化为输入信号,并将所述输入信号发送到所述数据接口单元;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相连,用于接收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发送的所述显示信号和所述显示控制信号,根据所述显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显示单元输出所述显示信号;
所述触摸控制单元,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和所述触摸感应单元相连,用于接收所述触摸感应单元输入的手写信号,并将所述手写信号发送到所述通信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接口单元通过通用串行总线协议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
或者,所述数据接口单元通过无线保真协议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
或者,所述数据接口单元通过蓝牙协议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
或者,所述数据接口单元通过1394接口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设备还包括:与所述通信控制单元连接的闪存单元,用于接收并存储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发送的所述输入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为输入输出一体化设备,既可以实现普通显示器的信息显示的输出功能,将外部设备传送的信息在显示设备上进行输出,也可以实现输入功能,用户直接在显示设备的屏幕上进行手写输入或触摸点击,代替了现有计算机中的键盘和鼠标,对计算机设备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大大节省了设备的成产成本,同时使得计算机的占用空间减小,用户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一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台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30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