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肠外营养输液泵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2824.1 | 申请日: | 200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9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周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善德仕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5 | 分类号: | A61M5/1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闫立德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营养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输液泵。
背景技术
肠外营养又称静脉高营养,是将人体必需的三种药物(氨基酸、脂肪乳和葡萄糖)在输入人体之前,临时按一定比例配制后输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肠外营养技术的发展,在近年来医疗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我国已有无肠女(胃肠无法消化食物吸取能量)几十年单纯依靠静脉肠外营养,身体营养状况一直良好,并已生儿育女。目前肠外营养液的配制有诸多限制和不便。第一需要有良好的无菌环境,第二配制时耗时耗力,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药品被污染的机会,另外配制费用高。虽然,也可对人体必需的三种药物采用输液器分别输入人体,但输液器现多为1个输入端1个输出端的单管路输液器,一次只能输一个吊瓶的药液,输完后需要更换吊瓶,不能一次完成对人体的输入,医生需要反复对吊瓶进行更换,十分麻烦,同时增加患者治疗痛苦,造成患者输液时间过长。
输液泵是医院常用的医疗设备,为单通道输液泵设计,即只能驱动单根管路实现输液的一种方式,虽能满足大部分临床需要,但对有特殊要求的病例,如肠外营养药物进行输注时,单通道输液泵不能满足此需要。而且已有的输液泵结构设计复杂,使用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医用肠外营养输液泵,能快速、安全地完成三通道输液过程,具有结构简单,省时省力,安全卫生,使用方便和效果好的优点。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壳体内设有对三根输液管分别进行挤压的挤压装置,在壳体内设有固定三根输液管的固定槽,在输液管输出端的壳体上设有气泡检测器、压力检测器和止液夹,在壳体上端设有向两侧开启的左壳盖和右壳盖,在一壳盖上设有液晶显示屏和控制键盘。上述结构设计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能快速、安全地完成三通道输液过程,实现多通道被同时驱动实现多管路输液,其次在多种药物进入人体前充分混合后输入人体,大大缩短了患者输液的时间,具有结构简单,省时省力,安全卫生,使用方便,费用低廉和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半挤压式挤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a)(b)是本实用新型的半挤压式挤压装置运行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半挤压式和蠕动式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a)(b)是本实用新型的蠕动式挤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行星轮式挤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行星轮式挤压装置运行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先参见图1至图2。一种医用肠外营养输液泵,主要由电机、壳体17和输液管所组成。在壳体内设有对三根输液管2、3、5分别进行挤压的挤压装置,挤压装置为半挤压式挤压装置6、或为蠕动式挤压装置、或为行星轮式挤压装置13、18。各挤压装置可以对位于壳体内各输液管挤压道12、615内的各输液管进行挤压,以完成对病人体内三通道输液过程。在壳体内设有固定三根输液管的固定槽1、14。在输液管输出端11的壳体上设有气泡检测器8、压力检测器9和止液夹10。在壳体上端设有向两侧开启的左壳盖20和右壳盖7,在一壳盖上设有液晶显示屏15和控制键盘21。控制键盘内设有控制输液泵依程序运行的微型计算机(CPU)16。气泡检测器、压力检测器的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连接,当微型计算机读取气泡检测器或压力检测器传感器传送输液管的非正常数据时,微型计算机控制止液夹关闭的输液管输出端,保证输液安全。微型计算机控制止液夹的启闭和控制各挤压装置的挤压速度。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传统技术,故不再累述。在壳体上端设有提手4,以方便携带该输液泵。在一壳盖上设有开关键19,以方便关闭左右壳盖和与壳体连成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善德仕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善德仕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28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