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生物质气化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72709.4 | 申请日: | 2009-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608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 发明(设计)人: | 叶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安生 |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8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46003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生物 气化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秸杆等生物质气化的装置,具体涉及多功能生物质气化机。
二、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秸秆,还有竹木废料、谷物果壳等废弃物,其有效利用率极低,大部分被付之一炬。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目前都选用气化炉对秸秆等生物质原料进行处理,气化炉由料筒、灶头、净化装置、管道等部分组成。生物质原料通过制气室,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采用干馏热解及化学氧化反应后产生可燃性气体,在氮气的支持和氧气的助燃下达到燃烧效果。但有结渣、焦油难过滤、气味难消除、燃烧状态难控制、使用麻烦等缺点。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解效果好,不结渣、无异味的多功能生物质气化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生物质气化机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它包括一个从进料口到出料口向上倾斜并固定于支架上的料筒,在出料口上方的料筒上设有与冷却分离器连接的出气管,电机经变速器驱动安装在料筒内的螺旋推进杆,在螺旋推进杆上的螺旋间隔处交错地固定连接若干条形搅棒,在靠近料筒的下方分布若干燃气灶头,料筒的外围设有保温罩。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倾斜的料筒使气体更易逸出,在料筒内螺旋推进杆,秸秆、竹木废料、谷物果壳等生物质原料进入料筒后在螺旋推进杆和条形搅棒的作用下将原料在料筒中推进和滚动,从而达到充分气化和热分解工艺的要求,且不会结渣,可产出炭粉、可燃气体和液体。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不间断封闭式生产,大幅降低生产能耗,生产过程无烟、无废水、无异味、无有害气体、无废渣,有利于环保和新农村建设。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螺旋推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螺旋推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种螺旋推进杆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生物质气化机包括料筒1,料筒1倾斜固定于支架2上进料口3设在倾斜料筒1下部上方,出料口4设在倾斜料筒1上部下方,即料筒1从进料口3到出料口4是向上倾斜的,在出料口4上方的料筒1上设有与冷却分离器5连接的出气管6,电机7经变速器8驱动安装在料筒1内的螺旋推进杆9,在螺旋推进杆9上的螺旋间隔处交错地固定连接若干条形搅棒10,在靠近料筒的下方分布若干燃气灶头11,料筒的外围设有保温罩12。进料口3上设有料斗13,出料口4下方设有料桶14。
料筒分为干燥区、热解区和反应区三个区段。根据生产目的不同,螺旋推进杆的螺距不同。如采用低温、高热传导速率和短气体停留时间可主要生产可燃液体,参见图2,料筒热解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最大,反应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次之,干燥区螺旋推进杆的螺距最小。热解区温度控制在600-900℃。
如采用高温、低热传导速率和长气体停留时间可主要生产可燃液体,参见图3,反应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大于热解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而热解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等于干燥区螺旋推进杆的螺距。热解区温度控制在900℃以上。
如采用低温、低热传导速率可主要生产固体燃料炭粉,参见图4,反应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与热解区的螺旋推进杆的螺距和干燥区螺旋推进杆的螺距相等。热解区温度控制在600℃以下。
以主要生产炭粉为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点燃各燃气灶头11,并将粉碎好的秸秆、竹木废料、谷物果壳等原料定量不间断地从料斗13经进料口3进入料筒1内,螺旋推进杆9以每分钟3-5转的速度转动,同时在条形搅棒10的作用下将原料在料筒1中推进和滚动,从而达到充分气化和热分解工艺的要求。原料经充分气化和热分解完全变成炭粉,炭粉从出料口4落入料桶14。在气化和热分解过程中,大量混合气体从出气管6进入冷却分离器5内,可燃气体分流到储气罐内,该可燃气体可作本气化机的燃气使用。而混合液体收集到沉淀罐内,混合液体可进一步提炼生物质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安生,未经叶安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27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