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2066.3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648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孙招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黟县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5/00 | 分类号: | D01D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45500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知 复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缫丝机械的一种附属件,具体涉及一种自动缫丝机感知器的 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自动缫丝机最核心部件是感知器,目前使用自动缫丝机生产一种规格产品至 少需要400只感知器同时工作,而感知器一般使用周期为一年,一年左右就需要 重新复位或更换。感知器的两片玻璃之间的间隙大小决定了感知器的精密准确 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两片玻璃间隙尺寸的计量单位为微米,现有感知 器的复位仪器为扭力扳手,通过人工扭力来紧固感知器上部的特扁螺母,进而调 整两片玻璃片之间的间隙。虽然扭力扳手上带有一体式力度指示器,但其关键部 分扭臂的材质为普通钢铁,在使用多次以后,会产生刚性变形及塑性屈服,那么 就会带来扭力的不一致性。而且,使用该扳手进行复位时,必须用一只手握住感 知器,另一只手握住扭力扳手套在感知器的特扁螺母上用力扭,待指针达到目的 刻度时即完成安装复位工作,由于人手无法提供一个稳定、循序渐进的扭力,那 么就无法保证扭力的一致性和精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精准稳定的感知 器复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能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一卡座和滑轮机构分别固定在底座 两端,在使用状态下,卡座上依次装有感知器和扭力圈;悬挂重物的柔性绳绕经 滑轮机构的槽轮,缠绕并固定于扭力圈上。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所述滑轮机构包括支架,槽轮安装在支架上端,柔性 绳绕经槽轮。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所述卡座上端设有与感知器下端相配合的卡孔。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所述扭力圈的底部设有卡孔。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所述扭力圈底部的卡孔为内六角卡孔。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所述扭力圈的上端设有可转动按柄。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所述扭力圈与滑轮机构的槽轮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挂载重物的质量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因为Mo(F)=F×d
F=9.8×M
所以M=Mo(F)/(9.8×d)
其中Mo(F)为力矩,F为力,d为力臂,M为质量,并且每一种规格的感 知器的力矩Mo(F)是已经给定的。
在利用本实用新型对感知器进行复位时,可以通过以上公式根据扭力圈半径 的长度d,以及给定的特扁螺母的力矩Mo(F)的大小,计算出柔性绳另一端所挂 载重物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利用非人工扭力完成对感知器的复位,实现了提 供一个非常恒定和稳定扭力的目的,彻底解决了人工扭力扳手扭力不一致及不稳 定问题,确保了感知器的安装复位精度,且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扭力圈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卡座的俯视图。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感知器复位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1,一卡座2和滑轮机构10分别固 定在底座1两端,滑轮机构10包括支架4,槽轮5安装在支架4上端,柔性绳6 绕经槽轮5。在使用状态下,卡座2上依次装有感知器3和扭力圈7;悬挂重物 9的柔性绳6绕经滑轮机构10的槽轮5,缠绕并固定于扭力圈7上。卡座2上端 设有与感知器3下端相配合的卡孔。扭力圈7的底部设有内六角卡孔,与感知器 3上端的特扁螺母相配合,扭力圈7的上端设有可转动按柄8,且扭力圈7与滑 轮机构10的槽轮5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对本实用新型对感知器3进行复位时,把感知器3嵌入与其下端相配合的感 知器卡座2中,将扭力圈7扣在感知器3上端的特扁螺母上,保证特扁螺母与扭 力圈7的下端的内六角卡孔相配合,按住可转动按柄8,保证感知器3水平放置, 且在复位过程中不发生移动。将已经通过质量计算公式推算出质量的重物9挂载 在柔性绳6的另一端,重物9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柔性绳6带动扭力圈7旋转一定 角度后停止。至此,感知器3复位完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黟县丝业有限公司,未经黄山黟县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20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