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温环保型热电偶用补偿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2027.3 | 申请日: | 2009-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265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何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宇缆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9 | 分类号: | H01B7/29;H01B3/30;G01K7/1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8339***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温 环保 热电偶 补偿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电偶用补偿电缆,尤其涉及一种耐温环保型热电偶用补偿电缆,属于电线电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电偶用补偿电缆,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包括常温)具有与所匹配的热电偶的热电动势的标称值相同的一对带有绝缘层的导线,用它们连接热电偶与测量装置(检流计等),以补偿他们与热电偶连接处的温度变化所产生的误差。补偿导线分为延长型与补偿型两种。
补偿电缆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很宽的应用领域或适应复杂的环境因素。其主要结构为合金导体、绝缘层和护套层。由于应用领域和环境的要求,需要其具有环保性、一定范围的耐温等级。在长期使用温度为150℃左右的补偿电缆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多,而采用传统的电工材料,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耐温环保型热电偶用补偿电缆,使其具有阻燃、耐高、无卤、耐油、耐磨等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耐温环保型热电偶用补偿电缆的结构特点是:
本实用新型耐温环保型热电偶用补偿电缆,其结构特点是正极合金丝导体和负极合金丝导体采用单根或多根合金丝导体绞合结构,在正极合金丝导体和负极合金丝导体上分别挤包聚酯-醚热塑性弹性体TPE-E的正极绝缘层和负极绝缘层构成绝缘线芯,每一对正极绝缘线芯和负极绝缘线芯绞合成对绞组,在对绞组上挤包聚酯-醚热塑性弹性体TPE-E的单元护套构成单元对绞组,单元对绞组按同向或反向同心绞合成缆构成缆芯,在缆芯的外表面绕包耐高温无纺布带形成包带层,在包带层和总屏蔽引流线的外表以编织的镀锡铜丝形成总屏蔽层,在总屏蔽层的外层挤包聚酯-醚热塑性弹性体TPE-E材料形成外护套层。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聚酯-醚热塑弹性体TPE-E是综合性能较好的绝缘和护层材料,使用寿命长,分子降介梯度缓慢,在正常情况下,几十年稳定,安全可靠性强;
2、TPE-E材质的介电强度大大超过无卤低烟交联聚烯烃、PVC等材质,很适宜制造薄绝缘型补偿电缆;
3、TPE-E材质的耐温等级高,最高瞬时耐热温度达200℃,短时耐热温度达175℃。长期使用温度为150℃,可满足较宽的环境温度要求;
4、TPE-E材质的阻燃性能良好,属无卤、无磷阻燃材料;
5、TPE-E材质由于硬度较高,作为绝缘和护层,耐磨性均非常好,当装备振动时,敷设的电线或电缆绝缘不会磨损而击穿,护层也不会磨穿;
6、TPE-E材质耐油性好,与机油等油品接触,不严重膨胀或收缩,浸油试验后,能通过在电压试验,所以在有油雾环境下能正常工作;
7、TPE-E材质耐紫外线老化性能也较好,不开裂,并保持色泽。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a正极合金丝导体,1b正极合金丝导体,2a正极绝缘层,2b负极绝缘层,3对绞组,4单元护套,5单元对绞组,6缆芯,7包带层,8总屏蔽引流线,9总屏蔽层,10外护套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正极合金丝导体1a和负极合金丝导体1b采用单根或多根合金丝导体绞合结构,在正极合金丝导体1a和负极合金丝导体1b上分别挤包聚酯-醚热塑性弹性体TPE-E的正极绝缘层2a和负极绝缘层2b构成绝缘线芯,每一对正极绝缘线芯和负极绝缘线芯绞合成对绞组3,在对绞组3上挤包聚酯-醚热塑性弹性体TPE-E的单元护套4构成单元对绞组5,单元对绞组5按同向或反向同心绞合成缆构成缆芯6,在缆芯6的外表面绕包耐高温无纺布带形成包带层7,在包带层7和总屏蔽引流线8的外表以编织的镀锡铜丝形成总屏蔽层9,在总屏蔽层9的外层挤包聚酯-醚热塑性弹性体TPE-E材料形成外护套层10。
具体实施中,对绞组3的个数可以为2-19个。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分度号为S、R、N、K、E、J和T型热电偶配用的补偿电缆,其规格可以为0.5mm2、0.75mm2、1.0mm2、1.5mm2或为2.5m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宇缆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新宇缆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20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充电性能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野外地物光谱测量可控系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