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载人航天器的换气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1558.0 | 申请日: | 2009-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2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熊涛;刘孟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48 | 分类号: | B64G1/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载人 航天器 换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天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载人航天器,特别是飞船的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载人航天器已成为航天员往返天地的重要工具,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完全由载人航天器来完成。载人航天器舱内仪器系统复杂,所用材料种类繁多,总装期间舱体为半封闭状态,舱内空气流通性差,不仅对总装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对航天员在轨生存造成潜在威胁。此外,载人航天器总装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微小的多余物和有害气体,在以往的载人航天器舱内总装过程中,由于对这些多余物和有害气体造成的舱内环境污染认识不够,也缺乏有效的舱内环境控制手段,造成在载人航天器在轨飞行过程中,舱内环境由于污染物的存在而变得较为恶劣。首次载人飞船的飞行过程中,舱内污染物问题比较突出,对飞行试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设计一种用于载人航天器的换气系统,以将高洁净度新鲜空气持续供送到舱内,有效提高密封舱内空气质量,便于显著改善舱内总装操作环境,有效控制舱内微小多余物的产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载人航天器的换气除尘系统,包括换气设备、换气设备外连接的送风软管,其特征在于,换气设备内空气进风口处设置有粗效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的双层空气过滤器,新鲜空气经换气设备内的风机吸入并送入送风管道,经舱内软管送入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
其中,换气设备包括方框形机壳、机壳内部下方设置有内部支撑,内部支撑上设置风速调节器,风速调节器上通过电机与风机连接,风机通过两级过滤器与送风口相通;方框形机壳下部设置有外部支撑和/或支撑轮。
其中,换气设备还包括方框形机壳的外部上方设置有吊点。
本实用新型的载人航天器换气除尘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通风换气功能。该系统通过舱内通风软管,可以不同风速持续向舱内深部送入高洁净度的新鲜空气,使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空气保持经常性的流动,从而有效降低舱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达到减少有害气体污染的目的。
2)洁净功能:该系统带有两级过滤器,可以为飞船舱内提供百级洁净度的空气。
3)系统外形小,便携轻巧:因为飞船在发射场的总装工作中,飞船的工位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因此要求通风系统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和较小的体积。该系统外形尺寸约1070mm×850mm×800mm,重量约45Kg,很好地满足了基地总装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载人航天器的换气除尘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中:1、换气设备;2、吸尘软管;3、送风软管;4、飞船舱。
图2是换气设备结构图;
图中:11、机壳;12、风机;13、电机;14、风速调节器;15、内部支撑;16、支撑轮;17、外部支撑;18、吊点;19、两级过虑器;20、送风口(含1根主管2根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载人航天器的换气除尘系统连接示意图。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换气除尘系统,包括换气设备1、换气设备1外连接的送风软管2和送风软管3,其中,换气设备1内空气进风口处设置有粗效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的双层空气过滤器,新鲜空气经换气设备内的风机吸入并送入送风软管3,经舱内软管送入载人航天器密封飞船舱4内;优选地,换气设备内设置有风速调节器14。
图2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气除尘系统中的换气设备,该设备包括方框形机壳11、机壳11内部下方设置有内部支撑15,内部支撑15上设置风速调节器14,风速调节器14上通过电机13与风机12连接,风机12通过两级过滤器19与送风口20相通。方框形机壳11下部设置有外部支撑17和支撑轮16,方框形机壳11的外部上方设置有吊点18。且两级过滤器中的两层过滤器具有不同的细度,分别可以为粗效过滤器,即用于拦截直径大于10μm颗粒及肉眼可见物和高效过滤器,即用于拦截直径介于0.3μm~0.5μm的颗粒物。
尽管上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给予了详细描述和说明,但是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等效改变和修改,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15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