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71534.5 | 申请日: | 2009-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6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岳进;刘建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17/065 | 分类号: | E04G17/06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杆 塑料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剪力墙、柱支模施工中,一种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特别涉及一种塑料套管外套于对拉螺杆上,与套帽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一种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剪力墙、柱模板的侧向刚度,需在剪力墙、柱模板上增加对拉螺杆。若对拉螺杆直接加在剪力墙、柱模板的两侧,由于密封度得不到保障将无法保证剪力墙、柱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同时,由于对拉螺杆的成本较高,不便于对拉螺杆的回收再次利用,将导致施工成本的浪费。如何确保剪力墙、柱混凝土浇筑质量和对拉螺杆的回收再次利用,是施工过程中的一大技术难点。基于上述的各种施工因素的考虑,目前,一般剪力墙、柱支模施工中,采用在对拉螺杆上外套PVC硬塑料套管,虽然有利于对拉螺杆的回收再次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但由于PVC硬塑料套管与两侧模板的密封度较差,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泥浆流失容易产生蜂窝、麻面现象,无法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保证剪力墙、柱施工质量,又便于对拉螺杆回收的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包括塑料套管、套帽,所述套帽位于硬塑料套管的两端,组成一个整体。
套帽与塑料套管相互配套,将塑料套管插入套帽内1至2厘米,连接处紧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所述塑料套管为硬塑料套管,塑料套管的长度与剪力墙、柱的厚度相适应。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套帽与塑料套管组成整体后外套于对拉螺杆上,确保了浇筑混凝土后能方便的回收对拉螺杆。
外套于对拉螺杆上的塑料套管,其套帽扣与两侧的模板上,避免了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灌入套管内;拆除墙柱模板的过程中,回收对拉螺杆和套帽。
塑料套帽和套管在外采购,套帽和套管相互配套,根据施工图中剪力墙、柱的厚度,计算出各套管的长度,将硬塑料套管插入套帽内1至2厘米,连接处应紧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剪力墙、柱支模施工过程中,将硬塑料套管外套于对拉螺杆上,其套帽与两侧模板扣牢、挤紧。
套帽与塑料套管组成整体后外套于对拉螺杆上,确保了浇筑混凝土后能方便的回收对拉螺杆。
在上述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本工程采用一种定型的对拉螺杆塑料套管技术,既便于对拉螺杆的回收再次利用,又确保了剪力墙、柱的浇筑质量,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塑料套帽和套管在外易采购,且材料价格较便宜;
2、根据剪力墙、柱的厚度,确定出套管长度,将塑料套管插入套帽内,组成一个整体,其制作很方便;
3、将其套帽与两侧模板扣牢、挤紧,其密封度较好,确保了剪力墙、柱的混凝土浇筑质量;
4、有利于对拉螺杆的回收再次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的套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对拉螺杆的塑料套管,包括塑料套管2、套帽1,所述套帽1位于塑料套管2的两端,组成一个整体。
套帽1与塑料套管2相互配套,将塑料套管2插入套帽1内1至2厘米,连接处应紧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样,一种定型的塑料套管2和套帽1在外采购,塑料套管2为硬塑料套管,套帽1和塑料套管2应相互配套,根据施工图中剪力墙、柱的厚度,计算出各塑料套管2的长度,将塑料套管2插入套帽1内1至2厘米,连接处应紧密,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剪力墙、柱支模施工过程中,将塑料套管2外套于对拉螺杆上,其套帽1与两侧模板扣牢、挤紧。
在支模的过程中,将剪力墙、柱钢筋绑扎完后,支完一侧的模板,穿对拉螺杆,并外套上塑料套管2后,支另外一侧模板,将其对拉螺杆固定、拉紧。
拆除模板时,将对拉螺杆取出、回收再次利用,待模板拆除完毕后,将套帽1用凿子凿出,回收再次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15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