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径丢手回接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6721.4 | 申请日: | 200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76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宋朝晖;李晓军;张胜鹏;宁世品;程召江;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17/06 | 分类号: | E21B17/06;E21B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4000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丢手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气固完井用的井下工具,特别是用于下入封隔器固完井作业适用的一种变径丢手回接工具。
背景技术
在下油管的施工作业中,需下入安全阀以确保后期作业安全。由于安全阀有控制管线需从井眼引出,以致在下入油管过程中井眼处于开启状态,从而可能造成溢流、井喷等,作业风险极大。为最大限度的减少该风险,需要在安全阀的下入过程中事先使用封隔器等工具将井眼封隔。在此施工过程中,其操作流程为:封隔器送入、丢手、回接,这对送入工具的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常规的丢手、回接工具不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变径丢手回接工具,能够实现送入工具的安全丢手并重新找正,可确保安全阀下入过程中井眼处于封闭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送入杆、连接套、防护套、齿形螺纹筒、键齿内筒、双密封圈、密封压环、内筒组成,送入杆、连接套、防护套、键齿内筒依次以螺纹连接,防护套前端有销钉固定在连接套上,齿形螺纹筒为薄壁圆筒,其下端外壁有螺纹,内壁有台阶且内壁前端倒角成喇叭口形;齿形螺纹筒下端内有花键槽,键齿内筒前端有外花键与之相适配;键齿内筒外表面为台阶状;内筒前端有内螺纹与键齿内筒下端连接;键齿内筒下部台阶端面、内筒前端面与键齿内筒下部外表面组合形成凹槽,密封套环和密封压环置于此凹槽内;密封套环至少为三个,依次套在键齿内筒下端,其中间被密封压环分隔开,密封压环数量比密封套环少一个,密封套环轴向截面呈“凸”字型。
齿形螺纹筒前端由至少三个螺钉固定在键齿内筒上。
齿形螺纹筒下部的螺纹为左旋向螺纹。
两个橡胶圈分别套在密封套环“凸”字形台阶两端。
密封套环、密封压环被内筒前端面压实。
本实用新型主要特点在于:能够在丢手后可实现重新找正、连接;工具可靠性高,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A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送入杆1、连接套2、防护套3、齿形螺纹筒4、键齿内筒5、双密封圈6、密封压环7、内筒8组成,送入杆1、连接套2、防护套3、键齿内筒5依次以螺纹连接,防护套3前端有销钉固定在连接套2上,齿形螺纹筒4为薄壁圆筒,其下端外壁有螺纹,内壁有台阶且内壁前端倒角成喇叭口形;齿形螺纹筒4下端内有花键槽,键齿内筒5前端有外花键与之相适配;键齿内筒5外表面为台阶状;内筒8前端有内螺纹与键齿内筒5下端连接;键齿内筒5下部台阶端面、内筒8前端面与键齿内筒5下部外表面组合形成凹槽,密封套环6和密封压环7置于此凹槽内;密封套环6至少为三个,依次套在键齿内筒5下端,其中间被密封压环7分隔开,密封压环7数量比密封套环6少一个,密封套环6轴向截面呈“凸”字型。
齿形螺纹筒4前端由至少三个螺钉固定在键齿内筒5上,本实施例中为三个螺钉并沿径向均布分布。
齿形螺纹筒4下部的螺纹为左旋向螺纹。
两个橡胶圈分别套在密封套环6“凸”字形台阶两端。
密封套环6、密封压环7被内筒8前端面压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现场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齿形螺纹筒4与封隔器相连,并与完井管柱同时下入井内,至相应位置后,封隔器坐封后,顺时针旋转送入杆1,齿形螺纹筒4和封隔器脱离,该实用新型被整体收回;下入工具封堵下入的完井管柱内腔,然后将安全阀与该实用新型连接,一起下入到相应位置后将该实用新型的齿形螺纹筒4与封隔器再次连接,这样就实现了在安全阀的下入过程中井眼处于关闭的状态,确保了作业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67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