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深长管内孔螺旋型线电解设备的阴极输液导电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64306.5 | 申请日: | 2009-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529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程小元;傅军英;崔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3H3/00 | 分类号: | B23H3/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梁瑞林 |
| 地址: | 100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深长 管内孔 螺旋 电解 设备 阴极 输液 导电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解加工技术,涉及对深长管内孔螺旋型线电解设备阴极输液导电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深长管内孔螺旋型线电解加工过程中,阴极主轴通过旋转和直线进给两轴联动实现螺旋型线的加工,加工时电源负极连接到旋转的阴极主轴上。在大型深长管螺旋型线电解加工中,传导电流可达8000~15000安培。以往采用的方案之一是将电源负极与旋转的阴极主轴上的导电盘一同浸泡在水银箱中,通过水银对其进行导电。该方案的缺点是:一是传导电流较小;二是随着加工的进行,主轴温度升高,导致水银温度升高,造成水银蒸气污染,对操作者伤害大;三是需要外置的电解液输液管路,导致结构复杂。所以,该技术被弃用,采用该技术的设备均已停产。以往采用的方案之二是采用固定缠绕电缆导电,即将导电电缆固定在阴极主轴上,加工过程中电缆随阴极主轴一起旋转并缠绕其上。该方案的缺点是,主轴旋转受电缆长度限制,电流要求大时,受大尺寸电缆缠绕空间限制,不能实现长尺寸、大电流的深管内孔螺旋型线加工;同时电缆散热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传导电流大、无水银蒸气污染、无须外置的电解液输液管路、主轴旋转不受角度和圈数限制、维修便捷、便于散热、集导电输液冷却于一体的深长管内孔螺旋型线电解设备阴极输液导电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深长管内孔螺旋型线电解设备的阴极输液导电结构,包括与阴极主轴同轴连接的导电轴、其特征在于,输液导电结构由导电轴、导电环、碳刷组件、碳刷架、支座和导电底板组成;
(1)所说的导电轴为空心铜管,其一端与空心的阴极主轴连通,其另一端与电解液供液系统连通;
(2)所说的导电环为外圆柱面上开有1~10个矩形截面环形槽的铜质圆筒,环形槽的尺寸相同并且间距相等,将导电环分成导电环基体和滑环两部分,滑环的数量为环形槽的数量加1;导电轴位于导电环的中心孔内,与导电环的中心孔过盈配合;
(3)碳刷架由半圆形的铜质碳刷组件安装板和与安装板两端连接为整体的铜质连接耳片组成;碳刷架的数量与导电环上环形槽的数量相等,碳刷架位于导电环上的环形槽内,在每个碳刷组件安装板上安装有4~20个沿圆周均布的碳刷组件,碳刷组件与碳刷组件安装板电连接,碳刷组件上的碳刷与滑环的外圆周接触,连接耳片的下端通过螺钉与支座的上端连接,支座的下端通过螺钉固定在铜质导电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传导电流大,无水银蒸气污染,无须外置的电解液输液管路,主轴旋转不受角度和圈数限制,便于散热,维修便捷,集导电、输液、冷却于一体。与原有的水银导电、固定缠绕式导电方式相比,可大幅度提高导电的容量及可靠性,消除了汞蒸气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伤害。利用导电轴内孔进行输液,极大的简化了电解液的输液结构,使导电轴同时具有传扭、导电、输液、冷却的多重功能,提高了大电流加工过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碳刷架4和支座5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2,深长管内孔螺旋型线电解设备的阴极输液导电结构,包括与阴极主轴同轴连接的导电轴1、其特征在于,输液导电结构由导电轴1、导电环2、碳刷组件3、碳刷架4、支座5和导电底板6组成;
(1)所说的导电轴1为空心铜管,其一端与空心的阴极主轴连通,其另一端通过数控转台与电解液供液系统连通;
(2)所说的导电环2为外圆柱面上开有1~10个矩形截面环形槽的铜质圆筒,环形槽的尺寸相同并且间距相等,将导电环2分成导电环基体2a和滑环2b两部分,滑环2b的数量为环形槽的数量加1;导电轴1位于导电环2的中心孔内,与导电环2的中心孔过盈配合;
(3)碳刷架4由半圆形的铜质碳刷组件安装板4a和与安装板4a两端连接为整体的铜质连接耳片4b组成;碳刷架4的数量与导电环2上环形槽的数量相等,碳刷架4位于导电环2上的环形槽内,在每个碳刷组件安装板4a上安装有4~20个沿圆周均布的碳刷组件3,碳刷组件3与碳刷组件安装板4a电连接,碳刷组件3上的碳刷与滑环2b的外圆周接触,连接耳片4b的下端通过螺钉与支座5的上端连接,支座5的下端通过螺钉固定在铜质导电底板6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43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的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彩色表面密实化板材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