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焖烤炉的改良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64289.5 | 申请日: | 2009-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9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艺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艺霖 |
| 主分类号: | A21B1/00 | 分类号: | A21B1/00;A21B1/50;A21B1/46;A21B3/00;A21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徐乐慧 |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烤炉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焖烤炉,特别是指一种使焖烤物(例如番薯、芋头等根茎类)易于摆放、拿取,并可使焖烤物达到受热快且受热均匀的效果的焖烤炉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应用于焖烤番薯的烤炉装置,大部分都如中国台湾申请号为094205014与095215489的新型专利所示,主要是在烤炉内部焖烤空间的侧壁上装设一个以上固定并围绕在炉底热源的套环,借由套环所形成的圈套部,以供番薯、芋头等焖烤物放置其内而呈直立状,再进行焖烤。
但是,使用前述的烤炉焖烤番薯等焖烤物,由于该烤炉具有预定的高度,因此以堆栈方式将番薯置入烤炉内部时,常会受限于烤炉的高度及套环的设置位置,令使用者必须将手臂伸入烤炉深处才能安置番薯,所以有摆放不易的困扰;且焖烤后的番薯,也必须将手臂伸入烤炉内拿取,相当不方便,且容易造成使用者烫伤等情况发生,存在安全隐患。
再者,使用前述的烤炉焖烤番薯等食物时,由于这些焖烤物是固定在烤炉内部且围绕在炉底热源的套环处,因此常会产生:焖烤物接近热源的部分,容易因受热快而发生过于熟透的情形;远离热源的部分,则容易因受热缓慢或热量不足,而有未熟的情形,使得烤炉内部的番薯无法获得均匀受热,影响焖烤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焖烤食物时,能够使焖烤物受热快、且受热均匀的焖烤炉的改良结构。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焖烤炉的改良结构,主要包含:
炉桶,其内部形成有焖烤空间,焖烤空间底部设有隔板,隔板上开设有第一导热口。
旋转盖体,其放置在炉桶的顶缘,旋转盖体包含外盖与可相对于外盖而旋转的顶板;其中,顶板是设在外盖底侧,外盖设有枢接在顶板的连接柱,顶板上设有固定齿轮,固定齿轮的内缘设有一个以上与固定齿轮的内缘齿节啮合的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底侧延伸有穿置顶板的突伸杆,突伸杆端部设有勾掣口,供钩挂置有焖烤物的置物架;
火盆,其放置在炉桶隔板底侧,经由第一导热口提供炉桶所需的热源。
外盖内部设有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的驱动轴接设有驱动齿轮,且驱动齿轮与固定齿轮的外缘齿节相互啮合;
该顶板底侧是以支撑杆来连接承载板;
炉桶底侧设置有一组以上的油压装置,油压装置的油压杆体穿过隔板而伸置到焖烤空间中,借由油压杆体推抵承载板与顶板升降。
所述置物架包括有一个以上由挠性金属线体所成型的框座与能将框座连接的两个连接杆,置物架顶端形成有可钩挂在勾掣口的钩部。
据此设计,本实用新型可借由油压装置推抵旋转盖体起降,借以启闭炉桶,以便于摆放或拿取焖烤物;置物架会随顶板转动而绕转,同时,置物架也会受到从动齿轮连动而进行自转,以便增加受热机会,使置物架上的焖烤物达到受热均匀的效果;同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焖烤炉的改良结构,还可以增添焖烤物的自然清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焖烤炉的改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焖烤炉的改良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焖烤炉置物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焖烤炉的改良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焖烤炉的改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之一,同时该图表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焖烤炉油压装置向上伸展的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焖烤炉的改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之二,同时该图表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焖烤炉油压装置向下收缩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 焖烤炉 1050 由压杆体
10 炉桶 11 旋转盖体
100 突缘 110 外盖
101 焖烤空间 1100 连接柱
102 隔板 111 顶板
1020 第一导热口 1110 固定齿轮
103 灶口 112 驱动马达
1030 灶门 1120 驱动齿轮
1031 导风口 113 从动齿轮
104 装设空间 1130 突伸杆
105 油压装置 1131 勾掣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艺霖,未经王艺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42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