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碟式刹车器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3206.0 | 申请日: | 2009-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7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庄明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彰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L1/02 | 分类号: | B62L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刹车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结构,尤其是自行车碟式刹车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有关自行车中刹车器构造组成,由一本体与连接臂所结合而成,其中业者在组装过程中发现:由于两者间的元件制成之后或有公差缘故,以致在组装之后并不是十分准确,因此便有一种如TW第9311050号专利内容(如图1)的开发,以使该两者在组装当中调整至正确位置;即在本体A两边各设有一翼片A1,并在翼片A1上、下两平整面A11上设有一贯穿孔A12,其中在翼片A1上方组装一呈圆环状的凹球垫圈B,而凹球垫圈B的正面为圆弧状的凹槽B1,以与固定元件C中的球形凸部C1相接触着,而在凹球垫圈B的底面则为平整面B2、以与翼片A1上方的平整面A11接触着;而在翼片A1下方组装一呈矩状的调整片D,该调整片D的正面为平整面D1,以与翼A1片下方的平整面A11接触,而调整片D的底面则呈弧凹面D2,以与连接臂E上方的弧凸面E1在经固定元件C穿入经凹球垫圈B、翼片A1的穿孔A12、调整片D的透孔D3后至连接臂E的螺孔E2螺合时,使调整片D底面的弧凹面D2与连接臂E上方的弧凸面E1相接触;如此便可在做校正调整时,得以操作本体A及其上、下所呈平面接触的凹球垫圈B、调整片D移动完成。然而以上构造在操作过程当中发现:由于调整片D与连接臂E所接触的弧凹面D2与弧凸面E1仅系特定角度移动而已,亦即整个活动角度已经受到限制缘故,其效果相对地就不如预期了。
因此,申请人遂针对以上问题而予开发出本实用新型案,进而提出本专利的申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碟式刹车器改良结构,通过在主体与转接器之间的圆弧球面做组装角度的调整,以在简易操作下的具快速、方便的实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碟式刹车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刹车器的主体两端所向外延伸突露的翼片分别设有一贯穿孔,贯穿孔两端则分别穿置一半球垫圈,该半球垫圈一边为平整面,另一边则为球弧凸面,并在中心位置为贯穿孔,而与主体结合的转接器两端面上则分别制有一贯穿螺孔及凹弧球面;主体两端翼片中的贯穿孔两端分别穿置一半球垫圈,并半球垫圈的球弧凸面面向外,并通过螺栓与转接器中的凹弧球面贴合组装为一体;该刹车器置于车体,刹车碟盘的局部位在刹车器内的两刹车片之间的间距位置中。
通过上述结构,在主体与转接器之间的圆弧球面可做组装角度的调整,在简易操作下即可完成,具快速、方便的实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结构的图示。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一)。
图3: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二)。
图4:本实用新型于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6-A:本实用新型尚未做调整时的图示。
图6-B:本实用新型尚未做调整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本实用新型做调整时的图示。
图7-B:本实用新型做调整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敬请配合参阅图2、图3、图4的详细说明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碟式刹车器改良结构,是在刹车器的主体1置于车体5的同时,使刹车碟盘51的局部位在刹车器内主体1的两刹车片13之间的间距位置中,其中在主体1两端所向外延伸突露的翼片11分别设有一贯穿孔12,使其在贯穿孔12两端分别穿置一半球垫圈2,该半球垫圈2一边为平整面23,另一边则为球弧凸面22,并在中心位置为贯穿孔21,而与主体1结合的转接器3两端面上则分别制有一贯穿螺孔31及凹弧球面32;使主体1两端翼片11中的贯穿孔12两端分别穿置一半球垫圈2后,使半球垫圈2的球弧凸面22面向外,以通过螺栓4使转接器3中的凹弧球面41、32贴合组装为一体。
刹车器本身在完成组装后(如图5),使其将整组置于车体5的同时,亦使刹车碟盘51局部位在刹车器主体1内的两刹车片13之间的间距位置中(如图6-A、-B),由于在安装时并无法一次地就可以很精准到达正确角度的位置缘故,因此通过主体1与转接器3、螺栓4之间所设有的半球垫圈2,利用半球垫圈2的球弧凸面22分别与转接器3、螺栓4的凹弧球面32、41构成具自由度的移动设计(如图7-A、-B),便在很轻松、简易、快速、方便的操作下,即可调整至最正确的组装角度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彰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彰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32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扭力钩
- 下一篇:一种去除油墨中金属杂质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