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动三通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3043.6 | 申请日: | 2009-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74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黄彦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双艳 |
主分类号: | F16L41/02 | 分类号: | F16L41/02;F16L4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571101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三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管连接件,确切地说是将一路水源分成两路输出的三通件。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进行冲洗衣物或清洁马桶等操作时,大都是从水龙头上套接一塑胶管,然后进行冲洗,每一次进行冲洗时,均须先找出塑胶水管,再将其套接在水龙头上,冲洗完毕后,又均须先关掉水龙头水源,再将塑胶管拔离水龙头,收藏于适当的地方,除开关水龙头的动作非常麻烦外,塑胶管在使用中受水压冲抵而容易脱落,如若再增设一路单独的冲洗水源,则改造成本又太高。
因此,如何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在不破坏墙体结构和管道布局的情况下,快速、方便、轻松地引出一条用于冲洗或其它用途的水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三通。该三通件可简易快速地组装于任何具有螺纹接口的水源端,并将其分成两路输出,从而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活动三通,包括三通接管本体、活动螺母、内套体及密封圈,所述三通接管本体由一中空管体与侧面横向延伸的中空接管构成,中空管体的上端口设有内螺纹,下端口设有外螺纹,中空接管的外端口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动螺母的内缘下端设有一圈凸沿,所述内套体带有外螺纹,其上端设有一圈卡沿,端面中心设有一六角孔,所述内套体穿过活动螺母旋入中空管体的上端口并由密封圈密封,所述活动螺母能够自由转动,其凸沿位于中空管体的上端与内套体的卡沿之间。
优选地,所述中空管体的内螺纹上端设有一容纳密封圈的台阶。
优选地,所述内套体的外螺纹上端设有密封圈容置槽。
优选地,所述活动螺母的外形呈六角形。
优选地,所述中空管体的下端口设有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中空接管的外端口设有内螺纹。
优选地,所述内套体的卡沿上套设有垫圈。
优选地,所述三通接管本体和内套体的制作材料为塑料,活动螺母的制作材料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动三通带有一活动螺母,从而形成接头,可简易快速地组装于具有螺纹接口的水源端,将其分成两路输出,其两个输出端口也都带有螺纹,因此能够与带有接头的管道相连接,一路用于水源的原有用途,另一路用于冲洗或其它用途,避免了在水龙头上套接塑胶水管而带来的各种麻烦,即适于在管道铺设时使用,也适于对现有管道进行改造,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活动三通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活动三通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活动三通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活动三通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5为图1所示活动三通在其内套体的卡沿上套设有垫圈的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所表示的零部件或部位名称如下:
10.三通接管本体 11.中空管体
12.中空接管 20.活动螺母
21.凸沿 30.内套体
31.卡沿 32.六角孔
40.密封圈 50.水管
51.接头 60.出水控制阀
61.螺纹接口 70.水管
71.接头 80.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一种活动三通。该三通件可简易快速地组装于任何具有螺纹接口的水源端,并将其分成两路输出,从而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2、图3,该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活动三通主要由三通接管本体10、活动螺母20、内套体30及密封圈40组合而成,其中三通接管本体10和内套体30的制作材料为塑料,选用塑料材质可在确保使用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减轻活动三通的整体重量,降低制作成本;由于水源端的螺纹接口多为金属材质,因此活动螺母20的制作材料也为金属,以保证其紧密配合。
三通接管本体10由一中空管体11与侧面横向延伸的中空接管12构成,中空管体11的上端口设有内螺纹,下端口设有外螺纹,其中内螺纹上端设有一容纳密封圈40的台阶,中空接管12的外端口设有外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双艳,未经王双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30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