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62460.9 | 申请日: | 2009-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9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吴贤行;黄炳文;谢其铭;吕世仲;吴明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式触控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指一种设置在感测电极间用以防止静电破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游客导览系统、自动柜员机、销售点终端机、工业控制系统等。由于此等接口使用方便、经久耐用,而且花费不高,因此市场仍在持续成长中。
触控面板可依其侦测触控点的物理原理,而分为三种:电阻式、电容式以及波动式;其中,电阻式系用手指或其它物体的触头轻按以产生电压,电容式系以手指轻压以产生电容值的变化,而波动式系以声波或红外线覆盖整个表面,再以手指或物体的触头阻断这些驻波图样。
请参考图5及图6,分别表示公知电容式触控面板的部分正视图及其静电破坏防护结构的部分正视图。对电容式触控面板而言,在二维方向(X轴及Y轴)上的各二电极X1、X2、Y1、Y2间设置有金属线路M1、M2,其中在水平方向上电极间的金属线路系为跨接方式,而由于金属线路M2的宽度小,即容易因静电破坏造成断路(如图5所示);而为了防止静电破坏,即加大跨接金属线路M2的宽度,以达到防止静电破坏的目的(如图6所示);但加大金属线路的厚度会使得阻抗增加,且造成余影扩大,不但影响显示影像,更是影响显示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破坏防护结构,是设置在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垂直方向与平行方向电极的交错处设置有静电防护线路,藉以达到静电防护效果及减少余影的问题。
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其是包含:
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组,各组的该第一电极组分别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透明电极,以及多个连结于各第一透明电极的导电线路;
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组,该些第二电极组垂直于该些第一电极组设置,且该第二电极组分别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透明电极,以供该些第一透明电极与该些第二透明电极呈矩阵方式排列;
多个节点,该节点分别形成于该导电线路与相邻的两第一透明电极之间,该些节点分别于该导电线路外周包覆有一透明绝缘层,且该些透明绝缘层异于该些导电线路的一面分别设有一静电防护线路,该些静电防护线路分别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二透明电极,而于该些静电防护线路的表面分别设有一金属线路,且该些金属线路未与该透明感应电极连接,并该些金属线路的电阻抗小于该些静电防护线路。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目的及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
当然,本实用新型在某些另件上,或另件的安排上容许有所不同,但所选用的实施例,则于本说明书中,予以详细说明,并于附图中展示其构造。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个人数字助理的立体外观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正视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一节点处的正视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其中一节点处的部分剖视图。
图5表示公知电容式触控面板的部分正视图。
图6表示公知电容式触控面板的静电破坏防护结构的部分正视图。
符号说明
1 个人数字助理 11 外壳
12 显示区 13 控制区
14 发声区 2 电容式触控面板
3 基板 4 第一电极组
40 导电线路 41 第一透明电极
5 第二电极组 51 第二透明电极
61 透明绝缘层 62 静电防护线路
63 金属线路 7 透明保护层
8 软性电路板 81 线路
9 透明屏蔽层 M1 金属线路
M2 金属线路 P 节点
P1 节点 W1 第一宽度
W2 第二宽度 X 第二方向(水平方向)触碰坐标
X1 电极 X2 电极
Y 第一方向(垂直方向)触碰坐标 Y1 电极
Y2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2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