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1872.0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76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郭芳贤;许顺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9/00;F21V5/00;F21V29/00;F21V23/00;H01L3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
背景技术
照明设备由白炽灯泡替代为发光二极管发光设备后,发展出许多不同发光二极管发白光的型式,已知地,第一种是以蓝光发光二极管激发掺Ce3+的YAG(Yttrium-Aluminum-Garnet钇铝石榴石)荧光粉(黄光)为主;蓝光发光二极管激发荧光粉所制作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具有驱动电路简单、成本低等优点;缺点则是荧光粉转换效率差、蓝光发光二极管光放射不均匀、易受操作温度影响、演色性差等等。
随后发展出第二种方式,为紫外光光激发荧光粉的发出白光的发光二极管模式,因为所制作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在搭配高效率的三色或多色荧光粉后,具有更好的演色性,并减少因为蓝光发光二极管在各放射角度光强度不均匀所导致的光环现象,但是紫外光发光二极管发光效率偏低的问题必须由磊晶质量中寻求改进。
已知技术经过改进,进展至第三种方式,使用多个不同颜色的二极管,通过混光技术与二极管排列也可产生白光,不同颜色的发白光二极管组合具有高演色性、高亮度、减少荧光粉光转换损失、并可个别调整二极管的输出强度进而变化彩度等优点,因此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将成为照明应用上的最佳方案,但其缺点是:不同颜色二极管间的差异(温度、操作电流、寿命等等),及因产生的白光不够柔和而使眼睛不易适应光线的缺点,这需要搭配精确的控制电路方式才能克服实用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采用多个不同颜色的二极管,以便在一个封装内有例如两个红光(波长615纳米~650纳米)二极管和一绿光(波长500纳米~550纳米)二极管或者例如一红光(波长615纳米~650纳米)二极管和两个绿光(波长500纳米~550纳米)二极管,从而通过混光技术与二极管排列来设计的一种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含:至少一红光(波长615纳米~650纳米)二极管、至少一绿光(波长500纳米~550纳米)二极管、一承载座与一透光单元;该红光二极管与该绿光二极管设于该承载座上,且该绿光二极管分设于该红光二极管的两侧,该承载座包括多个导电部与一导热部,该导电部分别设于该导热部两侧,并据此区分为正负极,且在各导电部与该导热部之间都互不导通,该红光二极管与该绿光二极管设于该承载座的该导热部上,每个红光二极管与该绿光二极管通过至少两条导线连结该导电部,以便单独调整混光比例;该透光单元设于该承载座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具有下列优点:
一、该红光二极管与该绿光二极管在发光时,经透光单元,产生带有淡黄色与淡绿色的照明光线,以适合使用者眼睛的感光。
二、通过该红光二极管、该绿光二极管与不同的该导电部连结设置,控制该红光二极管与该绿光二极管不同的电流量,从而表现不同颜色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的整体结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因此,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通过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制。
参照图1、2、3所示,一种红、绿发光二极管混光装置,包含:一承载座10、至少一红光二极管20、至少一绿光二极管30与一透光单元40;该红光二极管20与该绿光二极管30设置于该承载座10上,且该绿光二极管30分设于该红光二极管20的两侧,该透光单元40位于该红光二极管20与该绿光二极管30的上方以供透光用,该红光二极管20的波长为615纳米~650纳米,该绿光二极管30的波长为500纳米~550纳米,并且本实施例中选用一红光二极管20与两个绿光二极管30。
该承载座10包括多个导电部11与一导热部12,该导电部11分别设于该导热部12两侧,并据此区分为正负极,并且在各导电部11与该导热部12之间都互不导通。该承载座10下方设有一导热孔(图未示),该导热孔用于设置该导热部12,且该红光二极管20与该绿光二极管30设于该导热部12上,以供该红光二极管20与该绿光二极管30散热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18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牵引的夹紧释放装置
- 下一篇:凹凸棒吸油净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