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60659.8 | 申请日: | 2009-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181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何华武;杜旭升;刘启钢;徐利民;杨旭;王相平;花伟;朱亮;李博;杨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洪进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运 专线 客运站 咽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
背景技术
客运专线是通过咽喉进出车场的。咽喉为客运专线进出车场之前的一段区域,如图1、图2所示,目前咽喉包括进站线1和出站线2,进站线上沿进站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4和第三道叉5和第四道叉6,出站线上沿出站方向依次设有第八道叉10、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第一道叉3和第五道叉7之间通过第一渡线11连接,第二道叉4和第六道叉8之间通过第二渡线12连接,第一渡线11和第二渡线12成正八字形或倒八字形布置设置,第三道叉5连接第一到发线束13,第四道叉6连接第二到发线束14,第七道叉9连接第三到发线束15,第八道叉10连接第四到发线束16。当第一渡线11和第二渡线12成正八字形时(如图1所示),当第一到发线束13接车时,列车依次通过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4、第三道叉5进入第一到发线束13,此时,第二到发线束14不能同时发车,因第二到发线束14的发车进路为第四道叉6、第三道叉5、第二道叉4、第一道叉3、第一渡线11、第五道叉7,因第二道叉4和第三道叉5被第一到发线要接的列车占用。两样地,当第一渡线11和第二渡线12成倒八字形时(如图2所示),当第四到发线束15接车时,列车依次通过第一道叉3、第一渡线11、第五道叉7、第六道叉8、第七道叉9和第八道叉10进入第四到发线束16,此时,第三到发线束15不能同时发车,因第三到发线束15的发车进路为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而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被第四到发线要接的列车占用。
由此可知,目前咽喉平行线路偏少,咽喉通过能力受到限制,加之机车走行、车底出入库、货物列车通过或待避、站内调车等作业的交叉,致使大部分客运站接发列车能力受咽喉通过能力不足的限制。尤其是客运专线大型客运站要满足客流大进大出的需要,以及具有列车快进快出能力;在技术设备方面,客运专线普遍采用动车组,启动快、制动快、转线方便,对信联闭设备及列车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运专线普遍采用CTCS-2级及以上标准的列控系统,能够可靠地传递各种线路和控制信息,较大幅度地缩短了列车追踪时间;列车小编组高密度,在车站形成密集到发;客运专线车站要处理大量的折返作业,大多数是本线立折,部分是转线立折。本创作是通过改进我国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结构来满足列车高密度、高速度、高正点率、高可靠行性、高运营效率、高折返比例等要求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高提咽喉通过能力的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它包括进站线和出站线,所述进站线上沿进站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道叉、第二道叉和第三道叉和第四道叉,所述出站线上沿出站方向依次设有第八道叉、第七道叉、第六道叉和第五道叉,所述第一道叉和第五道叉之间通过第一渡线连接,所述第二道叉和第六道叉之间通过第二渡线连接,所述第一渡线和第二渡线成八字形,所述第三道叉连接第一到发线束,所述第四道叉连接第二到发线束,所述第七道叉连接第三到发线束,所述第八道叉连接第四到发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站线和出站线之间设有第三渡线,所述第三渡线位于所述第二渡线外端并与所述第二渡线成八字形设置。
所述第一渡线和第二渡线成正八字形,所述第三道叉与第四道叉之间的进站线上设有第九道叉,所述第六道叉与第七道叉之间的出站线上设有第十道叉,所述第三渡线连接所述第九道叉和第十道叉。
所述第一渡线和第二渡线成倒八字形,所述第二道叉与第三道叉之间的进站线上设有第十一道叉,所述第七道叉与第八道叉之间的出站线上设有第十二道叉,所述第三渡线连接所述第十一道叉和所述第十二道叉。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一种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它包括进站线和出站线,进站线上沿进站方向依次设有第一道叉、第二道叉和第三道叉和第四道叉,出站线上沿出站方向依次设有第八道叉、第七道叉、第六道叉和第五道叉,第一道叉和第五道叉之间通过第一渡线连接,第二道叉和第六道叉之间通过第二渡线连接,第一渡线和第二渡线成八字形,第三道叉连接第一到发线束,第四道叉连接第二到发线束,第七道叉连接第三到发线束,第八道叉连接第四到发线束,进站线和出站线之间设有第三渡线,第三渡线位于第二渡线外端并与第二渡线成八字形设置。第三渡线的设置,增加了平行进路,使客运站在接车的过程中,多条到发线可同时发车,提高了客运站接发车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06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力自动疏通阀
- 下一篇:一种用于粉料输送管疏通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