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60435.7 | 申请日: | 2009-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97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印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印来 |
| 主分类号: | A01K93/02 | 分类号: | A01K93/02;H02J7/00;F21V33/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55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充电式 电子 鱼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钓用鱼漂,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
背景技术
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工具。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以决定提竿的时机,传统鱼漂多用较轻的材料制作而成,如化学制品、鸟类羽毛、木材、竹材,其性能各有差异,形状多种多样;根据鱼漂的自重和浮力的不同,可分为中空鱼漂和实心鱼漂,中空鱼漂的自重小、浮力大、反应灵敏,实心鱼漂的稳定性好但不灵敏。目前大多数的普通电子鱼漂需要频繁更换电池,这类行为势必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重金属污染。此外,鱼漂的接口部位密封不严,会伴有漏水现象;而有线充电式的电子鱼漂要外露两个触点,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该触点极易发生电解、氧化、脱落、漏水等现象,最后导致鱼漂整体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充电式技术应用于电子鱼漂的结构改进中,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了密封性能、无外漏触点、可防止氧化或电解等不良反应的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以克服现有产品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包括接收器单元、充电电池、换能发射器单元,所述接收器单元设置在鱼漂壳体的内部;所述接收器单元的两端口分别接入接收线圈以及充电电池并共同设置在所述鱼漂壳体的内部,充电电池的一侧并联连接LED发光二极管。所述换能发射器单元设置在鱼漂壳体的外部;所述换能发射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电源,其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的有益效果为:简单适用,使电子鱼漂外观与普通鱼漂无异,可实现无线充电式的鱼漂结构;提高了密封性能,在结构连接上无需再外露触点,可有效防止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的触点容易电解、氧化、脱落、漏水等现象,避免了鱼漂整体报废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的内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的发射器部分电路图。
图中:
1、鱼漂壳体;2、接收器单元;3、接收线圈;4、充电电池;5、电源;6、换能发射器单元;7、发射线圈;8、LED发光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式电子鱼漂,包括接收器单元2、充电电池4、换能发射器单元6,所述接收器单元2设置在鱼漂壳体1的内部,其结构设置目的是把通过换能发射器单元6发射的电波进行接收、整流、然后输出到用电设备来实现无线电波至直流电的转换;所述接收器单元2的两端口分别接入接收线圈3以及充电电池4并共同设置在所述鱼漂壳体1的内部,充电电池4的一侧并联连接LED发光二极管8。所述换能发射器单元6设置在鱼漂壳体1的外部,其结构设置目的是将市电或电池提供的电能转换成一种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以使其能够在空间自由传播;所述换能发射器单元6的输入端连接电源5,其输出端连接发射线圈7。该鱼漂提高了密封性能,在结构连接上无需再外露触点,可有效防止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的触点容易电解、氧化、脱落、漏水等现象,避免了鱼漂整体报废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任何等同的变动、修饰或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印来,未经刘印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04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