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筒结构集物用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0180.4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417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维宇;靳跃华 |
主分类号: | B65D8/06 | 分类号: | B65D8/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双***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筒 结构 用具 | ||
发明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物用具,尤其是带有双筒结构的集物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公用的集物用具均为单筒或密闭式单内筒结构。其不足之处在于取出已填充满的集物袋或向外倾倒时由于集物袋与集物用具内壁为瞬时亚真空状态,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很难取出,这种单筒或密闭式单内筒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强度;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的在集物用具中取出已填充满的集物袋或向外倾倒,在传统集物用具的设计和制造中人们尽可能的使集物用具内壁光滑或在集物袋的制作中使用非漏空网点材质以减少集物袋与集物用具内壁之间的磨擦,此种设计虽然最大程度减少了集物用具与集物袋或倾倒物之间的磨擦阻力,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在取出已填充满的集物袋或倾倒的过程中,集物用具内壁与集物袋或倾倒物之间的瞬时亚真空状态,不能使集物袋容易的取出或倾倒物的清理,从而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物用具,由双筒结构组成,两筒之间留有适当空隙,内筒从底部留有若干通气孔与两筒之间的空隙相通,两筒结构为可拆分式。这种双筒集物用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从根本上消除了取出已填充满的集物袋或倾倒的过程中,集物用具内壁与集物袋或倾倒物之间的瞬时亚真空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容易的从集物用具中取出已填充满的集物袋或倾倒。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集物用具设计为双筒结构,双筒结构之间留有适当空隙。集物用具内筒底部设计若干通气孔与集物用具两筒之间的空隙相通,集物用具内筒设计若干纵向通气槽,集物用具外筒内底部设计三条等边凸起用于使气道畅通并托起集物用具内筒,集物用具内筒外侧与集物用具外筒内侧分别设计卡点,实现两筒结构之间的固定与分拆。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双筒集物用具中,两筒结构之间的通气状态,消除传统集物用具与集物袋或倾倒物之间,在取出或倾倒过程中出现的瞬时亚真空状态,实现更容易的从集物用具中取出已填充满的集物袋或倾倒。该集物用具中两筒之间为可固定分拆结构,从而方便清洁及更换损坏部件,不但解决了卫生要求,而且节约了更换或修理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筒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外筒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筒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筒的剖视图。
附图中,1.集物用具外筒,2.集物用具内筒,3.外筒卡位结构,4.内筒卡位结构,5.外筒底部支撑结构,6.内筒底部通气孔,7.内筒纵向通气槽,8.两筒之间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2,将集物用具内筒(2)的无卡位结构部分从集物用具外筒(1)的无卡位结构部分放入,使外筒底部支撑结构(5)与内筒底部接触,旋转集物用具内筒(2),使内筒卡位结构(4)与外筒卡位结构(3)固定,放入集物袋,用填充物将集物袋装满或直接用填充物将内筒填满,系好集物袋口并提拉或直接将集物筒倒置,空气即通过图1,两筒之间通气孔(8)、内筒纵向通气槽(7)及内筒底部通气孔(6)由集物用具内筒底部和边缘进入,使集物用具内筒,一直保持与外部大气压力均衡,集物袋即行被提拉出集物用具或与直接填充物一样被倾倒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维宇;靳跃华,未经张维宇;靳跃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01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