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钻床的无级变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8002.8 | 申请日: | 200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3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廖慧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慧兰 |
主分类号: | B23B47/16 | 分类号: | B23B4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床 无级 变速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床的传动装置,尤其是指一种无级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参照中国专利号96208769.6「一种钻床变速装置的构造改良」,其包含有主动转轮、从动转轮以及皮带,主动转轮同轴设有离合调节组件,操作者调整离合调节组件控制主动转轮的上下楔合转盘的开合,进一步达到调整皮带的传动位移的目的。
然而,现有技术的离合调节组件受限于同轴设在主动转轮,同轴更有马达提供传动功效,以现有技术而言,马达位于底部而离合调节组件位于顶部,一般而言,钻床为了符合人体工学会将钻头设置的位置位于人的手能够接触的位置,换言之,离合调节组件的位置必然在整部钻床的最高点,这个位置并无法提供容易调整的功效,再者,现有技术的离合调节组件同轴设在主动转轮,在调整时有浪费时间的顾虑。
除此之外,现有技术的上下楔合转盘以其楔形斜面压迫着皮带,皮带长期转动时,皮带的周缘容易产生脱线,当皮带脱线时,即有更换皮带的必要,因为脱线的线头容易发生缠绕着马达轴心的现象,而影响马达转动,且脱线的皮带也有断裂的顾虑。
另,这种光滑的上下楔合转盘带动皮带转动时常会发生打滑的现象,且离合调节组件同轴调整主动转轮,调整后位于主动转轮的皮带与位于从动转轮的皮带两者有高低落差的现象,而有降低皮带传动效果的缺失,无法让从动转轮达到百分之百的传动功效,现有技术的设计存有诸多需要改良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亟欲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种钻床的无级变速装置。
本实用新型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杠杆式的调整方式,达到快速调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操控调整组设置在符合人体工学容易调整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凹凸设计的楔合转盘,令两楔合转盘能够有更长的对合长度,提供更多段数的变速功效。
本实用新型又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主动轮组凭借皮带传动从动轮组,让调整皮带位置时,皮带不会有高低现象,也不会发生打滑且皮带不发生脱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钻床的无级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主动轮组,其设在钻床的传动马达心轴上,所述的主动轮组包括对合连接的一第一楔合转盘与一第二楔合转盘;
一从动轮组,其设在钻床的刀具连接轴上,所述的被动轮组包括对合连接的一第一楔合转盘与一第二楔合转盘;
一皮带,其设在所述的主动轮组与所述的从动轮组之间,使所述的主动轮组连动所述的从动轮组运转;
一连动调整组,其设在钻床的壳体上,所述的连动调整组包括一连动件与一抵压件,所述的抵压件固定在钻床的壳体上,所述的抵压件包括一支点、一调整部与一操控部,所述的操控部抵压在所述的从动轮组上,所述的连动件设在钻床的壳体上且穿设在所述的调整部上,所述的连动件带动所述的抵压件的调整部纵向移动,所述的抵压件的操控部同步相对所述的连动件移动,所述的抵压件的操控部操控所述的从动轮组的第一楔合转盘与第二楔合转盘的开合。
所述的主动轮组的第一、第二楔合转盘对接的一面分别设有数凸肋与数凹部,所述的从动轮组的第一、第二楔合转盘对接的一面分别设有数凸肋与数凹部,所述的第一楔合转盘的凸肋与凹部能够与所述的第二楔合转盘的凸肋与凹部凹凸配合。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动件位于所述的主动轮组与所述的从动轮组之间。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调整部设有一内螺纹孔,所述的连动件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的连动件第二端设有一外螺纹部,所述的外螺纹部螺接所述的内螺纹孔。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轮组更包括一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位于所述的主动轮组的第一楔合转盘与钻床的壳体之间,所述的主动轮组的第二楔合转盘固定在传动马达心轴上。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动件相反于所述的抵压件的一端啮合一操控调整组,所述的操控调整组包括一主动控制件,所述的主动控制件带动所述的连动件转动。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控制件设有一斜齿轮,所述的连动件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的连动件第一端设有一斜齿轮,所述的主动控制件的斜齿轮啮合于所述的连动件的斜齿轮。
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从动轮组更包括一轴承,所述的轴承设在所述的从动轮组的第二楔合转盘,所述的抵压件第二端形成一缺口,所述的缺口的两侧向下突设有一抵压部,所述的缺口伸入所述的从动轮组的轴承,所述的抵压部抵压所述的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慧兰,未经廖慧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80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