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扩容式大容量接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2862.0 | 申请日: | 200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0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林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李杰;张旭 |
主分类号: | H01H51/02 | 分类号: | H01H51/02;H01H50/54;H01H9/34;H01H9/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乐清***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扩容 容量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中的交流接触器,尤其是指扩容式大容量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使用量大面广的CJ20交流接触器,其结构特点在于采取双断点直动式结构,正装立体布置,结构紧凑(见《低压电器选用维修手册》/郑铭芳主编,万绍尤等修订,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陶土栅片灭弧,喷弧距离过大,在成套装置中使用时,往往要加深柜体,虽然灭弧性能比其它老型的接触器有大幅度提高,但现在成套行业强烈要求缩小飞弧距离;二是设计的最大等级电流为630A,如果超过630A电流时,主触头受到发热、过载、熔焊后出现磨损,减少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的CJ20交流接触器进行改进,既保持CJ20型结构紧凑的特点,又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扩容式大容量接触器,它的最大等级电流等于或超过1250A。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扩容式大容量接触器,由电磁系统、触头与灭弧系统、支架和底座等部分组成,正装立体布置,采用双断点直动式结构,所述的触头与灭弧系统中包含灭弧室、导磁板、灭弧栅和短弧片,在灭弧罩内与动触头和静触头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一组弧形排列而成的灭弧栅片构成灭弧室,导磁板放在静触头上,静触头外沿与导磁板的外沿相吻合,在灭弧罩的中顶部下面置灭弧栅,灭弧栅左右两端上角引出短弧片,所述的触头与灭弧系统中的动触头组件为桥形,由触头、联结板和铁质触桥组成。
CJ20交流接触器的灭弧系统中只有灭弧室,其灭弧室为陶土栅片。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静触头外沿与导磁板外沿相吻合,且电弧弧根的运动轨道几乎处于同一平面,这样可使静触头上的弧根在电弧电流自励磁场和导磁板的作用下,能够顺利地从静触头的边缘转移到导磁板上;动触头上弧根亦可在电弧运动至根部时跳至铁质触桥上并很快转移至短弧片,迫使电弧进入灭弧栅片组成的灭弧室内而被分割熄灭,缩短了灭弧时间。而弧根的快速转移大大地降低了触头的温升,减少了触头材料的电弧的喷射,有利于提高触头的耐电磨损灭弧性能。因此,在CJ20交流接触器其它零配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触头与灭弧系统作了上述改进,就可以使最大等级电流提高到1250A或以上,达到了节银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动触头组件(10)正视图;
图3是图1中静触头(14)与导磁板(12)相互配置的正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底座(1)、底板(2)用以安装线圈(18)、衔铁(16)、磁轭(17)等构成的电磁系统,电磁系统以控制静触头接线板(15)、支架(3)等组成的动、静触头机构的开闭运动;在底板(2)的上面设有动静触头机构的灭弧罩(4),支架(3)的上表面两边设有动触头组件(10),静触头接线板(15)上设有与动触头组件(10)相对应的静触头(14)。以上概略地描述了已有技术的主要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再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灭弧罩(4)内与动触头组件(10)由触头(8a、8b铜质触桥(5)铁质触桥(6)组成)和静触头(1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一组弧形排列而成的灭弧栅片(11)构成灭弧室;导磁板(12)放在静触头(14)上,静触头(14)外沿与导磁板(12)的外沿相吻合,如图3、图4所示,导磁板(12)为铁质,螺钉(13)将导磁板(12)的下片与静触头(14)固定在静触头接线板(15)上;在灭弧罩(4)的中顶部下面置灭弧栅(7),灭弧栅(7)左右两端上角引出短弧片(9),灭弧栅(7)与短弧片(9)可以制成一整体;动触头组件(10)桥形,由动触头(8)、联结板(5)和接触桥(6)组成。
上述设计已尽可能地缩短灭弧时间,并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作用大部分转移到周围的保护用铁质导磁板(12)上,又由于设置有灭弧栅(7)及短弧片(9),又缩小了飞弧距离,而且将电弧高效地引入灭弧室进行灭弧,有效地抑制了电弧的四处喷射及其能量的释放,降低了电弧带来的损坏。由于喷弧距离的大幅度缩小,提高了触头及相应构件的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李杰;张旭,未经林李杰;张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28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溢油应急卸载设备
- 下一篇:一种起重机控制台用旋转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