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修正组合式抽油杆防偏磨扶正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51519.4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124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檀长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檀长江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京楠 |
地址: | 062552***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修正 组合式 抽油杆防偏磨 扶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开采过程中所使用的抽油杆防偏磨扶正器,具体地说是一种自修正组合式抽油杆防偏磨扶正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抽油杆扶正器种类很多,但扶正器的扶正体与油管都是点线接触摩擦,很容易对油管造成伤害或自身被损坏、防偏磨效果差、不耐磨易老化,而且扶正体都是整体式的,扶正体只能限于在抽油杆上下端部安装使用,不能在抽油杆中部安装使用,灵活性差,应用的局限性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修正组合式抽油杆防偏磨扶正器,其各部分组件采用插接拼合的结构连接,安装拆卸方便,现场易操作,可在油井所需的杆段任意调整安装,工作稳定可靠,防偏磨效果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传统扶正器与油管点线接触摩擦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修正组合式抽油杆防偏磨扶正器,包括扶正体和抽油杆,扶正体为中粗腰鼓套筒形,其内壁面为圆柱形,其外壁面由三个弧面构成,该三个弧面按正三角分布,该三个弧面的曲率相同,扶正体的上、下端面设置有圆弧倒角,扶正体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下紧固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扶正体由主体套筒和补形插板拼接构成,主体套筒的横截面呈“C”形,其侧壁上设置有一轴向的豁口,所述补形插板的形状与该豁口的形状对应相符,主体套筒豁口的两侧内缘设置有榫槽,在补形插板的两侧外缘设置有与所述榫槽对应的凸榫,补形插板两侧外缘的凸榫嵌入在主体套筒豁口两侧内缘的榫槽中。
所述上、下紧固组件结构相同,每个紧固组件都是由卡箍和衬套组成,卡箍内壁的上部设置有内丝扣,卡箍内壁的下部设置有内锥面,所述衬套的上部为圆筒形,衬套的中部为锥筒形,衬套的下部为圆筒形,衬套外壁的上部设置有外丝扣,衬套的中部和下部的过渡处设置有定位轴台,衬套的内壁设置有防滑齿。
所述卡箍由两个形状互补的半卡箍拼接构成,该两个半卡箍的拼合端面上设置有对应的卡槽和卡条。所述衬套由两个对称的半衬套拼接构成。所述卡箍内壁上的内丝扣以及衬套外壁上的外丝扣的扣形是三角形、梯形、矩形中的一种。所述扶正体的外表面镀有耐磨层,该耐磨层是氧化锆层、氧化铝层、钨合金电镀层、化学镀镍层、镍基合金喷涂层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扶正体采用正三角中粗的腰鼓形外圆弧面结构,它的三个弧面与油管内壁完全一致,扶正体的耐磨工作面积是传统扶正体的20倍,过流面积是传统扶正体的10倍。因接触面积大,压强相对减少20倍,因过流面积大,在油井上下往复运动时液体的下上阻尼力就减少了10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阻节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扶正体采用合金材料和非合金材料加工制成,合金材料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钨合金电镀、化学镀镍、镍基合金喷涂的制作工艺。非合金材料采用氧化锆、氧化铝的制作工艺,使扶正体的表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光洁度、高耐磨性,把扶正体和油管之间的金属亲和力降至最小,摩擦系数也降至最小。在工作时扶正体上还会形成一种均匀的油膜,减少了与油管壁的摩擦力,同时又完好的保护了油管内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扶正体采用正三角中粗的腰鼓外圆弧形结构,它在往复运动时与油管之间是面接触,加之圆弧倒角的导向作用,扶正体可自动判断抽油杆的倾斜方向,随油管的歪曲度变化自动调整倾斜角度,快速自动旋转,使扶正体的耐磨工作面与油管内壁完全吻合,增加了接触面积,分散了扶正体对油管内壁的压强作用力,摩擦系数自然降小,有效地保护了油管内壁不受伤害,延长了自身的使用寿命及修井周期。
本扶正体的上下端部采用圆弧倒角结构,使扶正体平稳划过油管,避免了抽油杆与油管端部相互切削和相互磨损,同时又解决了抽油杆的抖动和失稳,有效地避免了撞击,克服了因撞击而造成的油管丝扣渗漏的问题,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本扶正体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处理,自身具备高硬度、高光洁度、高强度、高耐磨性,即使遇到内径几何尺寸被破坏的油管:如有毛刺、锈斑、沙粒的油管也不易损伤,有效地保护了自身,确保了安全生产,提高了开采效率,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卡箍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图3中衬套组件的分解图。
图5是图1中扶正体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扶正体的主体套筒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A局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1的正视图。
图9是图1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檀长江,未经檀长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15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噪音防溅振动研磨机
- 下一篇:中心钻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