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扇扇叶平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50417.0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394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廖翊宏;李志仁;吴懿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 威;张 彬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 平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避免伤害扇叶叶型,且可快速调整风扇与扇叶的平衡度,以保持风扇平衡运转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信息产品(例如:计算机等)的使用日趋普及且应用更为广泛,由于需求带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迅速,促使电子信息朝执行运算速度提升、存取容量增加的趋势发展,从而导致在目前电子信息产品中的零组件在高速运作时常有高温伴随产生,而一般电子信息产品中的零组件用以解决散热的方式所采取的是在其位置处设置散热器或散热风扇。
而风扇的作用在于其运转时带动气流移动,可由此产生热对流来达到对发热体散热的目的,由于一般的风扇结构主要是在风扇的轮毂朝外形成若干扇叶,使旋转时导引气流移动,如果风扇重心有偏移,则其转动时将产生晃动或振动的现象。
上述晃动或振动现象不仅使风扇产生噪音,而且会导致风扇的轴心加速疲劳而缩短风扇的使用寿命,更将降低应用该风扇产品组合的整体质量,且也会造成散热效能不佳等现象。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该结构主要是在轴心11的外延轴12内缘一体射出成型形成一内凸环13,在内凸环13与外延轴12间形成若干凸肋14,且介于各凸肋14间形成有配重槽孔15,该配重槽孔15可供插置不同长度、重量的配重块16,并使配重块16与配重槽孔15间呈紧配合状态,以供校正风扇动力平衡。
然而,现有技术提供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应用在实际生产时,需针对所述配重块16另行铸造模具,且所述模具必须相当精确,务必使该配重块16能在插置到所述配重槽孔15时确实保持紧配合状态,否则在风扇转动时可能造成所述配重块16脱落而丧失校正风扇平衡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扇扇叶平衡结构,其可有效避免扇叶叶型受作业破坏,且同时可快速达到保持风扇平衡运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平衡区域上贴附有分隔件,以避免平衡作业后所形成之凹洞影响风扇扇叶的气动特性。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扇叶平衡结构,主要包括:一轮毂及多个扇叶,所述轮毂为中空壳体,而轮毂外侧侧边延伸排列有所述扇叶,且该轮毂在顶面与侧边相邻的扇叶间界定有一外壁,而所述外壁上则界定有至少一处的平衡区域,该平衡区域的界定可令风扇在转动时平衡所述扇叶的重量,使所述风扇能平衡稳定地旋转。
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效果:该结构可以避免风扇在转动时因不平衡而造成振动的问题,及由于该平衡区域上贴附有分隔件,可防止平衡作业后所形成的凹洞影响风扇扇叶的气动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实施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风扇扇叶平衡结构的剖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轮毂2
轴心21
外壁22
平衡区域23
分隔件24
扇叶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504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管路连接且同样具有保压作用的双向液压锁
- 下一篇:风扇转速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