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的电晕电极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3677.5 | 申请日: | 200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97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铸红;朱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1/04 | 分类号: | B29C71/04;C08J7/12;B29L7/00;B29K2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聚丙烯 薄膜 生产线 电晕 电极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线的电晕电极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的电晕电极驱动装置在牵引破膜时因电晕电极不能及时打开而挂膜抱辊,每次破膜处理时间也较长。而这种情况由于该装置设计上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当出现此情况时设备维修十分困难。现有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当牵引破膜时,破膜信号立即传输到数据库,随后电磁阀得到“指示”:气缸活塞杆升出来顶起电极转轴的支板,电极打开;当破膜处理结束后,气缸活塞杆退回,电晕电极靠螺旋弹簧复位。气缸活塞杆直线运动,缸体固定,顶起电晕电极沿着电极转轴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即:电极合上、打开。气缸活塞杆端部和电极转轴不连接,见图1。但因为.螺旋弹簧的弹性时间+久了就有所失效,所以电极不能完全复位。但更换.螺旋弹簧时,需要将电极、电极转轴等零部件拆掉。由于生产线的空间较小维修十分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晕电极驱动装置,该装置能使电极及时打开和复位,且易于设备维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的电晕电极驱动装置,包括气缸和电极转轴,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活动联接机构联接,气缸的缸体底部与支架板的活动联接机构联接。
所述活动联接机构包括连接头,连接杆和连接架;连接杆通过连接头与连接架铰链式活动联接,连接杆另一端与活塞杆端部联接。
所述支架板的活动联接机构包括回转座;回转座固定在支架板上,气缸的缸 体底部与回转座铰链式活动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当牵引破膜时,破膜信号立即传输到数据库,随后电磁阀得到“指示”,气缸活塞杆升出来顶起电极转轴,电极打开;但当破膜处理结束后,气缸活塞杆退回,电极也随着气缸活塞杆的退回而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能使电极及时打开和复位,易于设备维修。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晕电极驱动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晕电极驱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晕电极驱动装置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极,2.电极转轴,3.电晕辊,5.气缸,7.螺旋弹簧,8.支架板,9.回转座,10.连接头,11.连接杆,12.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3,该装置主要包括气缸5、电极1、电极转轴2和电晕棍3。气缸5的缸体底部与支架板8的活动联接机构联接。支架板的活动联接机构包括回转座9,其固定在支架板上。气缸5的缸体底部与回转座9铰链式活动联接。活动联接机构包括连接头10,连接杆11和连接架12;连接杆11通过连接头10与连接架12铰链式活动联接,连接杆11另一端与活塞杆端部联接。(如气缸的活塞杆长度够,可省去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的此种结构方式,省去螺旋弹簧7。气缸活塞杆作直线运动,缸体能够摆动。顶起电极1沿着电极转轴2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即:电极1合上或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36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侧双向驱动式转轮防暴枪
- 下一篇:一种动态瞬时高压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