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3234.6 | 申请日: | 200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64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孟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三联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5/02 | 分类号: | B21J5/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0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闭式预 成形 锻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材料热加工的技术领域,涉及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加工技术,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锻压行业也在相应快速增长。由于CAD/CAM/CAE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锻件形状开始趋于复杂化,精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近年来钢材价格的不断飙升,企业的制造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产品的材料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而材料利用率的高低与锻压生产中的预成形的好坏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开式模锻工艺中,特别是对于热模锻压力机,在预成形的过程中不可能有效地阻止多余金属向飞边仓部流动。为了控制金属流动,多采用阻力沟,如图1所示的结构形式;或采用阻力筋,如图2所示的结构形式。
这两种传统开式模锻的预成形模具的阻料结构,除阻力筋可以对微小的冲不满时可以起点作用外,另外一种阻力沟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两种设计都不能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
相对于开式预成形而言,闭式预成形一般是指在制坯、预锻工位上的预成形,全部或部分封闭模具型腔,强迫金属向模具深、长、窄部分流动,达到充满型腔的目的,强化了阻力作用。因此,闭式成形主要目的是控制金属向难于充满的部位流动,以达到合理分配金属的目的。对于热模锻压力机来说,采用挤压工艺较为困难。传统的闭式模锻工艺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主要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下料精度(重量)要求较高。金属过多会使变形功急剧增加,模具寿命下降;而如果下料小,则难以充满;
2、模具强度要求较高,导致模具的造价上升;
3、必须有顶料机构,且有高位延时,否则难以脱模。
综上所述的几个原因,传统的闭式模锻工艺虽然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但始终没有大量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其目的是结合开式模锻与闭式模锻的优点,既提高了金属填充能力,又能容纳多余金属、改善模具的受力状况。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了传统闭式模锻的挤压原理,继承了部分传统闭式模锻控制金属能力强的特点,又结合了开式模锻能容纳多余金属的优点,而摸索出的一种半闭式预成形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及由所述的上模和下模构成的型腔,沿所述的型腔之外的周边、在所述的上模与下模的结合面上,设阻力台,所述的阻力台的结构为:在所述的锻压模具的铅垂剖面上,所述的上模和下模的结合面,从型腔向外,为一个向上的转折结构,使得上模形成向下的凸起,下模形成向上的凸起;所述的阻力台上的上模的凸起和下模的两个凸起的相对的两个侧面,形成拔模斜度;所述的阻力台上的上模的凸起和下模的凸起的相对的侧面之间,设有一个间隙。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完善,还进一步提出了以下更为详尽和具体的技术方案,以获得最佳的实用效果,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并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所述的型腔为回转体零件的形状,所述的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为整体半闭式预成形结构,即所述的阻力台是沿着所述的型腔的整个沿口的外周设置。
所述的型腔为叉形零件的形状,所述的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为局部半闭式预成形结构,即所述的阻力台是沿着所述的型腔除叉形两侧以外的沿口的外周设置。
所述的型腔为十字轴零件的形状,其中三个轴头较细,所述的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为局部半闭式预成形结构,即所述的阻力台是沿着所述的型腔除三个较细的轴头以外的沿口的外周设置。
所述的型腔为长轴类零件的形状,所述的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为局部半闭式预成形结构,即所述的阻力台是沿着所述的型腔除细长轴两个端头以外的沿口的外周设置。
所述的型腔为中间有局部突起的轴类零件的形状,所述的半闭式预成形锻压模具为局部半闭式预成形结构,即所述的阻力台是沿着所述的型腔中间有局部凸起部位的沿口的外周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三联锻造有限公司,未经芜湖三联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32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岩洞或洞窟探险用可视化通信系统
- 下一篇:B+螺栓装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