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42709.X | 申请日: | 2009-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95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翮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振翮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刘 星 |
| 地址: | 232001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高频开关电源式逆变技术为基础的充电机,尤其是散热迅速、电磁干扰小、能为大功率铅酸蓄电池快速稳定充电的充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功率充电机,普遍采用变压器变压和可控(晶闸管)整流相结合的技术,这种充电机存在明显缺点,如设备笨重,体积大,充电时间长,效率低,充电电压动态范围窄,对电源波动适应能力差,对电网运行质量影响大,需要人工干预充电过程,从而带来使用操作不便,而且无法对充电过程的精准控制,难以实现现代充电理论要求的充电过程工艺,严重影响蓄电池循环使用寿命。
还有采取高频开关电源式逆变技术设计的充电机,虽然可以解决可控(晶闸管)整流充电技术的存在的缺点,体积和重量都大大减小,效率得到提高,输入、输出电压范围宽,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可以严格按照蓄电池理想充电工艺曲线进行精准充电控制,大大减弱蓄电池极化和析气效应,提高电池循环使用寿命等,这种逆变式充电机在小功率低压场合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包括箱体、三相输入整流模块、滤波电路、IGBT全桥及其吸收电路、主变压器、高频整流全桥组、热管散热器、保护电路、显示操作单元、控制单元,但是这种充电器充电电压低,小于200伏,充电电流小于100安培,输出功率有限,难以实现大功率快速充电,即无法为大功率电机车所用的大容量铅酸蓄电池进行快速充电。其原因在于,没能有效解决大功率充电机的散热和伴生高频电磁波对控制电路干扰造成的充电不稳定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开关电源式逆变充电装置无法对大功率电机车所用的大容量蓄电池进行快速稳定充电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机,可以有效解决大功率充电机的散热和伴生高频电磁波对控制电路干扰造成的充电不稳定问题,不仅实现了现代充电理论要求的充电工艺过程,而且输出电压达30V~360V,输出电流达5A~200A,最大输出功率达70KW。
实现本实用新型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电机,包括箱体、三相输入整流模块、滤波电路、IGBT全桥及其吸收电路、主变压器、高频整流全桥组、热管散热器、保护电路、显示操作单元、控制单元,其特征是,增设放电电路;所述箱体分为若干个相互隔离的腔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薄钢板分开的各个腔体在大幅提高箱体散热能力的同时,也减小了各腔体之间的相互干扰,尤其提高了控制腔中的控制电路的抗强电磁干扰能力,实现稳定充电,可以对大容量铅酸蓄电池进行智能快速充电。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效率高,充电电压和电流范围宽,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将蓄电池极化和析气效应降至最低,延长蓄电池循环使用寿命,节约资源,减少电磁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放电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热管散热器及安装件放大图。
图中标号:1输入开关,2合闸电路,3三相输入整流模块,4输入滤波电容电荷泻放电路,5输入滤波电路,6IGBT全桥及其吸收电路,7主变压器,8高频整流全桥组及其缓冲电路,9输出滤波电路,10输出滤波电容电荷泻放电路,11放电电路,11a放电电阻,12输出开关电路,13输出电流传感器,14输出电压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6IGBT驱动模块,17LCM显示模块,18键盘,19显示操作控制板,20主控模块,21待充电蓄电池,22控制腔,23主回路腔,24热管散热器,25排热腔,26排热孔,27风机,28条形孔,29放电腔,30条形孔,31排热孔,32风机,33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5,所述的放电电路11包括三极管V、放电电阻11a、集电极电阻R1、基极电阻R2、电容C、晶闸管K1、晶闸管K2,三极管V的发射极与放电电阻11a的一端相连接,三极管V的集电极接集电极电阻R1的一端,集电极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容C的一端、晶闸管K2的阳极相连,三极管V的基极接基极电阻R2的一端,基极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容C的另一端、放电电阻11a的另一端、晶闸管K1的阳极相连接,晶闸管K1、晶闸管K2的阴极相接并接地,晶闸管K1、晶闸管K2的控制极分别接入主控制模块20。所述放电电阻11a安装在放电腔29中。
参见图4,所述若干个相互隔离的腔体为四个,分别是控制腔22、主回路腔23、放电腔29和排热腔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振翮,未经刘振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27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宽频壁挂天线
- 下一篇:一种用于阳极铝导杆与碳块浇铸的专用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