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次油雾发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42083.2 | 申请日: | 2009-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35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瑶;康品叶;蒋浩狄;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岩森 |
| 主分类号: | F16N7/34 | 分类号: | F16N7/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502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油装置,尤其指将润滑油经二次雾化后、跟随注入的空气流作用而引射出润滑油雾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油雾发生器是一种特殊的注油装置,其作用是使润滑油雾化后注入空气流中,并随着空气流进入需要润滑的部件,以达到润滑和冷却的功效;它主要用于诸如齿轮、蜗轮、轴承和导轨等高速运行的机械部件润滑、冷却。油雾发生器一般配置在分水滤气器和减压阀之后,用气设备之前较近处,其主要指标包括额定流量及油雾粒径大小;当润滑所需的油雾粒径小于50微米时,就应该选用二次油雾发生器。二次油雾发生器产生的油雾粒径非常小且细匀,可输送到较远的距离又较少发生油雾沉淀。目前,机械行业普遍应用的二次油雾发生器结构如目前普通高校《气压传动》课程教材所公开的,它包括一个透明的大油杯和小油杯,利用压缩空气在主体内腔通道之间的回旋,二次雾化润滑油,经输出口喷射而出。但该产品经一次雾化后的油雾又流入大油杯的上腔,只有悬浮的雾化油再次随空气射流引射至输出口进行二次雾化,存在有压力降特性差、雾化效率低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同类产品存在的二次雾化回路设计不合理、压力降特性差和雾化效率低的缺陷和不足,向社会提供一种二次雾化回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调节方便的二次油雾发生器,满足机械行业中对高速运行部件的润滑、冷却所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二次油雾发生器包括透明的大油杯和相旋接的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喷嘴和喷雾套;所述喷雾套圆周外壁与所述主体内腔存在环状间隙,所述喷雾套下方的所述主体连接有接头;所述接头内腔设有导气孔,下端设有小油杯,底面设有导油管;所述接头的轴向设有细长孔,所述细长孔下端的嵌设有具弯钩的输气小管;所述喷嘴上方的所述主体外表设有视油罩,内设有滴油管连通所述小油杯;所述导气孔底部连通有径向设置的压力口和一次雾化出口;所述一次雾化出口设有软管连接至所述主体的输出接口侧壁。
所述滴油管经所述主体顶部的节流阀、嵌于所述主体内腔顶壁的吸油管伸入所述小油杯内。
所述输出接口内腔底面设小口径的喷口。
本实用新型二次油雾发生器产品,将油引射出进行一次雾化后,直接经所述软管输至所述输出接口侧壁输出,并受由所述喷口喷射的第三路高速压缩空气流作用进行二次雾化,本产品的二次雾化过程间隔距离近,使产生的油雾粒径非常小且细匀,整机压力降特性好、雾化效率高。通过旋转所述节流阀的锥形螺钉,可以方便地对供油量进行即时修正。较现有产品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优点,可以满足机械行业对高速运行部件的润滑、冷却所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B-B向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二次油雾发生器,包括透明的大油杯12和旋接于所述大油杯12端口的主体1,所述主体1径向设有输入接口14和输出接口15,位于所述输入接口14和输出接口15中间的所述主体1轴向设有喷嘴2,所述喷嘴2外侧同轴设有喷雾套3,所述喷雾套3圆周外壁与所述主体1内腔存在环状间隙17,正对所述输入接口14方向设有侧通孔26;所述输出接口15内腔底面设小口径的喷口16;所述喷雾套3下方设有与所述主体1相旋接的接头9;所述接头9上端设有与所述喷雾套3内腔相连通的导气孔21,所述导气孔21底部连通有径向设置的压力口20和一次雾化出口22;所述一次雾化出口22设有软管6连接至所述输出接口15侧壁;所述接头9下端设有小油杯8,底面设有导油管11,所述导油管11上端经所述接头9中部的侧通孔23连通所述小油杯8;所述接头9与环状间隙17相对应的轴向设有细长孔18,所述细长孔18的下端嵌设有具弯钩24的输气小管10;所述输气小管10的弯钩24伸入于所述导油管11下端内腔。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喷嘴2上方的所述主体1外表设有视油罩4,所述视油罩4内设有滴油管5,所述滴油管5经所述主体1油道25和设于所述主体1顶部的节流阀13,连通嵌于所述主体1内腔顶壁的吸油管7,所述吸油管7下端伸入所述小油杯8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岩森,未经郑岩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20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或薄片成型反射聚光式太阳灶
- 下一篇:婴幼儿智能体检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