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电缆保护套管用阶梯式锥形软管堵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1228.7 | 申请日: | 200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0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一洪;朱喆;韦永斌;陈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耀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6 | 分类号: | H02G9/06;F16L55/24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明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5106 | 代理人: | 黎明天 |
地址: | 53003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电缆 护套 管用 阶梯 锥形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用于安装、维护、修理或拆卸电缆或电线的设备,尤其是一种电力电缆保护套管用阶梯式锥形软管堵。
背景技术
城镇电网电缆下地工程,需要铺埋电力电缆保护套管,并且每隔一定的距离,修筑一个电缆检查井,以便穿敷电缆和日后对电网进行检修维护。由于铺埋电力电缆保护套管后在敷设电缆前,需要保持每两个检查井之间的保护套管连接构成的管内通道的清洁、无杂物污水淤积,确保后续敷设电缆工序的顺利进行,需要将检查井壁中伸出的套管管口,用管堵堵塞管口,待敷设电缆时再拔去管堵。
传统的做法是:根据所用套管管口内径大小,专门配制相应规格的管堵,一种管堵,只能对应配用一种规格的套管,一般所用管堵是注塑成型的硬塑料。由于电缆保护套管挤出成形的工艺特性,决定了套管的壁厚很难做到均匀一致,而套管挤出成形是以管外径定径成形的。因此,当套管壁厚不均时,就意味着套管内径的不一致,注塑成型的管堵,其尺寸相对固定。这样一来,当用管堵堵塞套管端口时,两者间的配合效果就会很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管堵塞进套管端口困难,或管堵塞不紧而脱落等现象,影响施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只用一个规格的管堵,就能适应一定范围尺寸的几种规格的套管,通用性强,密闭性和可靠性好的电力电缆保护套管用阶梯式锥形软管堵。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设计一薄壁碗状管堵,碗状端口有一环形凸缘1和圆柱台2,从圆柱台2的边开始,设计阶梯式锥形壁3和4;底部5封闭,中间有一圆柱凸台7;圆柱凸台7边有四条两两相互垂直的筋6与之相连,并且筋6与锥形壁3和4之间不相连。
本电力电缆保护套管用阶梯式锥形软管堵,从结构和材质方面进行设计改进,实现了用一个规格的管堵,就能适应一定范围尺寸的几种规格的套管,增强了通用性;采用阶梯式锥形结构,并通过塑料组分的优化配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弹性,堵塞套管时,能较好地保证封口堵塞的效果,提高了对电力电缆保护套管管道的密闭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阶梯式锥形软管堵的结构见附图1、图2和图3,主要形状特征描述如下:
一个薄壁碗状型结构,碗状端口有一环形凸缘1和圆柱台2,从圆柱台2的边开始,按一定角度设计阶梯式锥形壁3和4;底部5封闭,中间有一小圆柱凸台7;圆柱凸台7又有四条两两相互垂直的筋6与之相连,并且筋6与锥形壁3和4之间不相连,保持着一定距离(最小距离为L)。
电力电缆保护套管,要求一端扩口,另一端只进行外倒角而不用扩口。当用管堵堵塞套管的扩口端时,环形凸缘1与端口面贴合,圆柱台2与套管内圆壁贴合塞紧,达到封堵效果;当用管堵堵塞套管非扩口端时,靠阶梯式锥形壁与套管内圆壁贴紧,达到堵塞效果。
阶梯式锥形软管堵底部设计一小圆柱凸台7,并有四条两两相互垂直的筋6与之相连,一是这样的结构,可以容纳管堵塞进套管时产生的压缩变形量,二是使底部具有支撑强度。四条两两相互垂直的筋不与阶梯式锥形壁相连,是使阶梯式锥形壁在受压挤变形时,变形形状均匀,尽可能保持圆形状。
利用专门的配方,调制出的管堵,具有适当的柔韧弹性和变形量。当用管堵堵塞套管端口时,容易堵塞进套管,并与套管内圆壁贴合得更紧,既能封紧管口,防止杂物和污水进入管内空通道,又能方便塞进和拔出。
阶梯式锥形软管堵,主要原材料有软PVC(聚氯乙烯)树脂(P数为70),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邻苯二甲酸二丁脂DBP,癸二酸二辛脂DOS,硬脂酸钡BaSt,碳酸钙CaCO3,木糖醇等。
采用上述配方,经注塑成型加工,成品的邵氏硬度为75A±3A,收缩率为1.6%~2.1%,具有适当的柔韧弹性和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耀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宁耀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12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