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止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41112.3 | 申请日: | 200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9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曹德乐;黄宗斌;柏宏;董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6 | 分类号: | B60J5/06;B60J10/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侧滑门漏尘 中走轮臂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汽车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关于汽车侧滑门的设计中,一般的汽车侧滑门通过上中下走轮臂与车身上的上中下三条导轨连接,其中中走轮臂一般通过固定螺栓装配在侧滑门焊合件的加强板合件上,因为中部走轮臂需要承担滑移门很大一部分的重量,为了保证足够的强度,中走轮臂加强板合件设计需要有足够的强度,一般都会设计一些凸形槽的加强筋进行结构加强。也正是由于这些加强筋及中走轮臂加强板与内板的一些贴合间隙的存在,当整车处于恶劣坏路灰尘多的工况状态时,上述所描述的几处设计将变成灰尘进入车内的宽敞通道,目前的设计状态数据,灰尘一般都首先通过中走轮臂安装工艺孔穿过内板,再通过加强板与内板之间形成的空隙进入车门内部,并由车门内部通过一些密封不严的区域渗入车内,从而产生漏灰的质量问题,引起顾客的强烈抱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通过更改汽车侧滑门的内板及中走轮臂加强板合件的中走轮臂安装区域的设计结构,同时完善车身焊接时的涂胶工艺要求,解决汽车侧滑门的中走轮臂处出现的侧门漏灰质量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和制造一种防止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包括中走轮臂、侧滑门内板以及中走轮臂加强板;所述内板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内板进行焊接;所述安装通道为工艺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加强板的焊接贴合面为与所述内板完全贴合的平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加强板上设有焊装胶,所述焊装胶密封所述加强板上的局部间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防止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还包括门框胶条;所述加强板与所述门框胶条密封面贴合处设有缺口。
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工艺孔位于所述加强板的中部;所述工艺孔为至少包括一个所述工艺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更改汽车侧滑门的中走轮臂安装区域的局部设计结构,从而解决汽车侧滑门的中走轮臂处出现的漏尘质量问题,提升客户的感知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止汽车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止汽车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止汽车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包括中走轮臂、侧滑门内板1以及中走轮臂加强板2;所述内板设有安装通道。
所述加强板2与所述内板1进行焊接;所述安装通道为工艺孔4。本实施例中,该工艺孔4设有2个,均安装在加强板2的中部位置,便于内板1和加强板安装;中走轮臂加强板通过焊接与侧滑门内板联结,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侧门的重量;中走轮臂加强板一般采用厚度为1.4mm至1.6mm厚的钢板冲压而成。
所述加强板2的焊接贴合面为与所述内板1完全贴合的平面。通过该处理方式有效的避免了灰尘通过内板1和加强板2的缝隙中进入汽车内。
所述加强板2上设有焊装胶,所述焊装胶密封所述加强板2上的局部间隙,从而防止了灰尘从间隙缺口进入车门。
所述防止侧滑门漏尘的中走轮臂结构还包括门框胶条3;所述加强板2与所述门框胶条3密封面贴合处设有缺口,采用缺口设计避免了密封面出现焊点的问题,增强密封性。
通过更改汽车侧滑门的中走轮臂安装区域的设计结构,将原来中走轮臂加强板2的凸槽加强筋取消,并且更改中走轮臂加强板的结构,将其与内板1的配合周圈进行贴合焊接设计,台阶处的设计避让间隙设计的不小于5mm,该间隙要求在车身焊接前进行涂胶处理,用涂装胶弥补间隙,对于与门内板1贴合在门框密封面的区域,为了避免车间焊接引起密封面变形,产生漏水问题,设计上特意设计成缺口形式,避免车间在该处焊接。经过上述设计改进措施后,完全杜绝了灰尘从滑移门安装缺口处进入车门内部的可能性,从而彻底避免了汽车侧滑门的中走轮臂处出现的漏灰质量问题。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11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