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余热回热式即热型热泵热水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41101.5 | 申请日: | 2009-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7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谭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志强;林诚文 |
| 主分类号: | F24H4/02 | 分类号: | F24H4/02;F24H9/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 回热式即热型热泵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余热回热式即热型热泵热水器。
背景技术
热泵热水器是利用逆卡诺原理,通过设备内的工质(也称吸热介质、冷媒或致冷剂)循环,借助消耗机械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并连同机械能一起通过热交换器对使用场所供热,即把热量从低温传递到高温的一种热水器。其工作的原理和制冷装置一样,只不过是反过来用。热泵热水器的热能来源广泛,包括阳光、雨水和空气,所以几乎可放在任何指定的地方。它既可露天摆放,也可放置在不显眼的角落或地库里,并可实现无人操作,全自动控制温度供水,避免了传统太阳能产品在阴雨天气、夜晚不能工作的缺陷,只要外界温度在1-15℃以上就能正常工作,故更加高效、节能,同时还可不占露天空间,安装简捷、使用灵活。
一台热泵装置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组成。热泵装置中的工质,它在液化状态下常低于零下20℃,因此,它与外界温度存在着温差。热泵热水器一般包括热泵和热交换水箱两部分,其工作过程为:热泵蒸发器内的工质吸收外界的热量后蒸发汽化,经压缩机压缩后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该过热蒸气通过安装在热交换水箱内的冷凝器管道时,客观存在的热量便释放给热交换水箱中的水,使水温升高而制得所需热水,同时,工质从汽化状态转化为液化状态;从冷凝器出来的、液化状态下的工质通过膨胀阀节流,压力和温度均已降低,再次进入蒸发器后即重新吸热蒸发,如此反复形成热力循环。由于电不是用在直接加热,故热泵装置用电量很少。测试数据表明,在夏季气温高时,生产一吨热水约损耗5-6度电,冬季寒冷的天气约损耗20-25度电。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热泵热水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另一种是水源热泵热水器,它们分别是由蒸发器从空气或水中吸收热量,然后通过转换将冷凝器中的水温逐步升高来制热水。
中国专利ZL200720200650.6介绍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加板式换热器回收废热装置,它用排水泵将用户使用过的温度仍高达34℃的送入板式换热器中,与补水泵要送入加热水箱的进水在板式换热器中充分换热。它实现了对各种未经处理就以较高的温度直接排入下水系统的废水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尽可能地减少能量的浪费。但由于它属于储水式热泵热水器,需要建热水蓄水池、保温水箱;此外,该装置里还包括了热水回收泵、热水过滤器、循环加热水泵等部件,使得整机体积更大,成本也大大提高,占地面积更大,安装也更不方便,所以只适宜在大型洗浴中心及高校等用水量较大的场所安装使用,而不适宜一般家庭浴室使用。
此外,中国专利ZL200610123409.8介绍了一种即热式热泵热水器,它由热泵和余热回收装置组成,其工作原理为:水泵负责将洗澡废水收集池中收集的、带余热的废水传送,先用于初步加热上水管道送来的自来水,再在蒸发器处进行热交换器后排入下水管道;而经初步加热的自来水再在冷凝器处吸收热量进行二次加热,才用于淋浴。该热泵热水器与储水式热泵热水器相比,一是热水即开即用,加热快,热水产出率高;二是没有储水箱和风机,体积小,造价低。但缺点是需要建洗澡废水收集池,安装比较繁琐,而且,不适合于面积小及已装修定型的浴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不足、适宜家庭浴室安装使用的余热回热式即热型热泵热水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余热回热式即热型热泵热水器包括有依次相连形成循环回路的的压缩机、水冷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水冷冷凝器的冷水进水口与上水管道连接,其热水出水口连至淋浴喷头;蒸发器置放在淋浴喷头出水到下水管道之间的通路上。或者,更可直接将蒸发器置放在淋浴喷头下方的地面上。为使蒸发器管路不受外力损坏,可将蒸发器集成于或置于一护架内,在该护架上设有便于水流顺利通过蒸发器的漏水通道。
作为对上述余热回热式即热型热泵热水器的改进,本热泵热水器还包括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串接于热泵循环回路中,其一端接水冷冷凝器,另一端接压缩机的高压端,用于防止工质的异常逆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志强;林诚文,未经谭志强;林诚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11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