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叠压熔接式灌水带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40272.6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2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丁苏疆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泓科节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20 | 分类号: | B05B1/20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新科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有限公司) 65107 | 代理人: | 白志斌 |
地址: | 830000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接 灌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水灌溉用滴灌器材,属于滴灌带结构的改进,特别是叠压熔接式灌水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当中,滴灌带通常是通过机械压制方法成型迷宫式凹槽后再与膜片复合成为迷宫式流道或者采用真空负压成型法在两膜片粘合的同时吸咐成型迷宫式流道。普通迷宫式流道的灌水带及其它现有滴灌带其结构虽然简单,但不具有补偿性能,当主输水管道内的水压受管网系统压力沿程损失影响较大,因此灌水过程中每条滴灌带首、尾部滴头出水量有很大差别,其灌水均匀度无法保证。同时不能有效防止泥沙杂质进入其迷宫流道内,进入的微小泥沙易沉积堵塞。况且,采用这种压制方法形成的流道结构,需要专用的行业生产设备以及其它必要的物力和人力作为辅助手段,使其加工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压熔接式灌水带,其加工工艺更加合理,使其在滴灌工作过程中可保持灌水流量的均衡和稳定,而且能有效地防止淤泥杂质等堵塞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叠压熔接式灌水带,包括灌水带管壁、输水主管道、补给流道以及迷宫流道,在迷宫流道的一端设置着滴水口,迷宫流道的进口端与输水主管道内管壁上设置的进水口连通,进水口间隔均布设置于流水主管道管腔内,灌水带管壁的一侧外壁面上设置着迷宫流道,位于迷宫流道上、下边沿之间的内壁面上设置着凹槽面,该凹槽面上、下沿的内壁面通过上、下行熔接缝分别叠压对应固接在灌水带管壁另一侧的外壁面上;该凹槽面通过上、下行熔接缝与该灌水带管壁另一侧外壁面构成管腔横截面呈条带状的补给流道,输水主管道通过灌水带管壁上开设的通孔与补给流道连通,补给流道再与迷宫流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补给流道可根据输水主管道内的水压情况发生相应的形变:当灌水带在正常工作压力情况下,即在输水主管道内水压的作用下,补给流道两侧内壁紧贴在一起,水流通过迷宫流道后经滴水口对外滴水;随着灌水带向尾部延伸其输水主管道内,水压逐渐减小,补给流道内壁之间逐渐形成过水间隙与迷宫凹槽一起过流,通过滴水口对外滴水,这样便补偿了压力降低对灌水带滴水量的影响,从而保持灌水带流量的稳定性;当输水主管道内的水压超过正常工作压力时输水主管径向膨胀,管壁在水压作用下发生形变被挤压进迷宫流道凹槽,从而降低了迷宫流道过流断面的面积,使滴水口流量始终保持基本均衡和稳定。迷宫流道设计为方形波形状,这样便于水流形成涡流来冲刷供水管道内的淤泥、细沙等微小杂质,使其从滴水口排出,能有效地防止灌水带的堵塞。此外补给流道的张合也有利于细小泥沙在迷宫内的移动使其顺利排出。
由上述技术原理分析可得知,本实用新型在滴灌工作过程中可保持滴灌流量的均衡和稳定,具有良好的补偿性能;矩形断面、叠合流道的设计能有效防止较大的杂质进入流道以及便于已进入流道的细小泥沙顺利排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叠压熔接式灌水带,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包括灌水带管壁1、输水主管道9、补给流道7以及迷宫流道4,在迷宫流道4的一端设置着滴水口3,迷宫流道4的进口端与输水主管道9内管壁上设置的进水口5连通,进水口5间隔均布设置于输水主管道9管腔内,灌水带管壁1的一侧外壁面上设置着迷宫流道4,位于迷宫流道4上、下边沿之间的内壁面上设置着凹槽面11,该凹槽面11上、下沿的内壁面通过上、下行熔接缝10分别叠压对应固接在灌水带管壁1另一侧的外壁面8上;该凹槽面11通过上、下行熔接缝10与该灌水带管壁1另一侧外壁面8构成管腔横截面呈条带状的补给流道7,输水主管道9通过灌水带管壁1上开设的通孔与补给流道7连通,补给流道7再与迷宫流道4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泓科节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新疆泓科节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02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