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打气泵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39669.3 | 申请日: | 2009-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6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35/04 | 分类号: | F04B35/04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气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气泵的技术领域,特别与一种微型打气泵的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打气泵如图1、2所示,由壳体1、电机2、凸轮3、支座4、气囊组5、压片6、单向进气阀9、顶盖8和单向出气阀7组成。使用时,气体由供气孔42经通气孔53、通气孔65向上行进入顶盖8的进气腔81中,接着,经压片6的进气孔61,将单向进气阀9冲开而向下行,经支座4的导气槽41换向,经气囊组5的小孔51和压片6的输气槽63进入气囊52中供气,气囊组5交替打气,再使气体经压片6的出气孔62,将单向出气阀7冲开而进入顶盖8的出气腔82中,在出气腔82中汇集后,由打气管83打入充气物品中,实现充气。
此结构在打气时,因气囊组5与压片6为平面接触配合,难免出现配合不够紧密的情形,导致打气过程中出现漏气和串气的现象,从而导致泵工作异常,打气慢。
本发明人针对上述打气泵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努力研发出一种可以消除漏气和串气现象的打气泵,本案由此而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打气泵,可有效消除漏气和串气现象的发生,打气速度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微型打气泵,包含壳体、电机、凸轮、支座、气囊组、压片、单向进气阀、顶盖和单向出气阀,其特征在于:在气囊组上与压片的接触面上形成封闭的凸条,凸条对应气囊腔室、小孔、进气阀及通气孔围成相互独立的封闭区。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气囊组通过封闭的凸条与压片紧密接触,使得打气时,经过气囊腔室、小孔、进气阀及通气孔的气流不会出现漏气和串气,而是依照各自的气流通道流通,如此,对气囊组与压片间的平面贴合度要求降低,且打气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打气泵的俯视立体分解图;
图2是现有打气泵的仰视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囊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较佳实施例。
一种微型打气泵,包含壳体1、电机2、凸轮3、支座4、气囊组5、压片6、单向进气阀9、顶盖8和单向出气阀7。
其中,电机2安装在壳体1中。
凸轮3安装在电机2的传动轴(图中未标号)上。
支座4架在壳体1上。支座4的顶面形成导气槽41。支座4上形成贯通的供气孔42。
气囊组5具有至少二个气囊52,此实施例有三个气囊52。气囊组5借助压片6固定支撑在支座4上,气囊组5的底部固定在凸轮3上,由电机2和凸轮3带动做交替式打气动作。气囊组5的边缘形成连通支座4供气孔42的通气孔53。
气囊组5的边缘对应导气槽41形成小孔51和单向进气阀9。单向进气阀9呈小人头形状(包括半月形)为佳,即在气囊组5的边缘形成一个圆孔91,小人头形状的单向进气阀9连接在对应的圆孔91中。
压片6上对应气囊组5中气囊52的位置形成出气孔62,对应气囊组5边缘单向进气阀9的位置形成进气孔61,压片6的底面对应气囊组5的小孔51和气囊52形成输气槽63。压片6的边缘形成连通顶盖8之进气腔81的通气孔65。
单向进气阀9和单向出气阀7分别盖在进气孔61和出气孔62上。单向出气阀7呈伞形为佳,压片6的出气孔62分布在一个固定孔64的周围,伞形单向出气阀7的伞把71部份插置在固定孔64中,而伞面72则盖在出气孔62上。
顶盖8通过胶粘或焊接固定盖在压片6上。顶盖8对应压片6的进气孔61和出气孔62形成进气腔81和出气腔82,且顶盖8上还形成与出气腔82连通的打气管83,进气腔81经通气孔65、53连通打气泵的供气孔42,气体由供气孔42经通气孔53、通气孔65向上行进入顶盖8的进气腔81中。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于:对气囊组5的表面进行改良,如图4所示:在气囊组5上与压片6的接触面上形成封闭的凸条55,凸条55对应气囊52腔室、小孔51、进气阀9及通气孔53围成相互独立的封闭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气囊组5表面增设封闭的凸条,气囊组5通过封闭的凸条55与压片6紧密接触,使得打气时,经过气囊52腔室、小孔51、进气阀9及通气孔53的气流不会出现漏气、串气,而是依照各自的气流通道流通,如此,对气囊组5与压片6间的平面贴合度要求降低,且打气速度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96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