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打捞浮尸用小艇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39629.9 | 申请日: | 2009-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2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留典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飞鹏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35/00 | 分类号: | B63B35/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打捞 浮尸 小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水上打捞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打捞浮尸用小艇。
背景技术
浮尸一般是人或动物溺水死后,由于胀水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若是夏天的尸体,由于气温高,尸体会很快漂浮在水面上,若是冬天的尸体,则有可能由于气温太低沉在水下,直到来年气温升高才会浮出水面。由于尸体被水泡肿,一般都高倍腐烂、有毒,且有阵阵尸臭,不可用手直接触摸。目前打捞浮尸均采用普通的船只并配合人工直接操作实现,无形中令该项工作即辛苦又不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令浮尸打捞工作轻松、方便的打捞浮尸用小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令浮尸打捞工作安全、卫生的打捞浮尸用小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打捞浮尸用小艇,其包括小艇主体以及与小艇主体后部活动配合的具有出水口的艉板组;小艇主体包括船体、固定在船体中的甲板及与船体可分离的浮筒,在船体底部设有进水口,而甲板后部设有出水口,甲板与船体之间形成压水舱过水通道。
所述船体近中部的底面上设有进水口,在船体前部下方中心处设有一配合滚轮的沉槽,在船体前部两侧位置设有牵引耳朵,以通过牵引绳连接动力母船。
所述浮筒对应船体的上轮廓而形成的“U”型充气筒,其相对船体两侧的外壁上呈前后各设有一抬船用拉手,而相对船体两侧内壁的前方各设有一拉绳基座,该拉绳基座横向形成一开口,而相对船体前方形成套座;另在两侧内壁的后方各设有一套环。
所述浮筒通过船底舷导轨与船体连接固定在一起。
所述艉板组包括一艉板与一拉绳,拉绳配合于艉板上并与小艇主体活动配合。
所述艉板为一对应船体后端的板体,其上分布有出水口;艉板底边铰链接在船体中甲板的尾端,而其上边固定有一供拉绳穿过的穿线管;在艉板相对船体的外表面下方连接有两车轮。
所述车轮通过轮座固定在艉板上,而车轮相对轮座具有水平放置、竖直放置及水平与竖直之间位置的至少三档位。
所述拉绳穿过穿线管后,其两端分别穿过浮筒内壁的套环后各固定一具有挂环的固定头,该固定头的轮廓大于套环的内径及拉绳基座的开口的宽度,而开口的宽度是大于拉绳的线径。
所述游艇上还设有可打开的遮布,该遮布置于浮筒前端内壁上设置的容置包。
所述甲板、浮筒、艉板及船体形成的艇舱中还铺设有一层裹尸布,裹尸布通过粘扣活动固定在艇舱中,裹尸布上分布有透水孔,另在裹尸布背面设有可与主体进行分离的手提带。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打捞浮尸用小艇,由于小艇主体后部设有一可活动打开与关闭的艉板组,在实施打捞作业时,可将浮尸顺利的从小艇主体后部拖入艇舱中,再关闭艉板防止浮尸从小艇中滑出,即可实现浮尸的打捞;而在船体底部进水口及甲板后部出水口的设置形成一压水舱过水通道,令该小艇可以平稳的在水中被拖行,不会翻覆;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游艇具有较佳的实用价值,令打捞作业方便易操作。
另外,该游艇上滚轮与车轮的设置,令其可在陆地上移动,并配合裹尸布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操作者与浮尸的直接接触,令打捞作业更加卫生、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1;
图2A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2;
图3A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船底结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图1;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状态图2;
图7为本实用新型裹尸布的展开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裹尸布的实施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打捞浮尸用小艇,包括小艇主体及与小艇主体活动配合的艉板组,而小艇主体包括船体1;甲板2;浮筒3;艉板组包括艉板4及连接艉板4的拉绳5;
船体1近中部的底面上设有进水口11,另在船体1前部下方中心处设有一配合滚轮6的沉槽12,而滚轮6通过支撑板61而固定在沉槽12处;在船体1前部两侧位置设有牵引耳朵13,以通过牵引绳连接动力母船而对小艇进行拖行,固定牵引耳朵13的位置距离约为小艇总长的1/4,高度上是紧邻艇底侧立面底边缘。
甲板2是焊接在船体1中,其后部设有复数个出水口21,则甲板2下表面与船体1的底面之间形成压水舱过水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飞鹏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飞鹏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96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