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碟式制动器刹车片抵靠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39307.4 | 申请日: | 2009-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5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高平良;王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亨国(厦门)精机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D65/095 | 分类号: | F16D65/095;F16D69/04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唐绍烈 |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制动器 刹车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碟式制动器的技术,特别与刹车片的抵靠装置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机动车刹车系统按类型分,主要分为鼓式刹车和盘式刹车两种。其中,目前的主流刹车系统是盘式刹车。
盘式制动器又称为碟式制动器,顾名思义是取其形状而得名。它由液压控制,如图1和图2所示,主要零部件有制动盘(构件太大,图中省略未示出)、制动分泵10、制动钳(包括两个刹车片20和30)和油管(位于分泵10的后方,图中省略未示出)等。制动盘用合金钢制造并固定在车轴上,随车轮转动。分泵10固定在制动器的底板40上不动。制动器的底板40上还固定有支架50,制动钳上的两个刹车片20和30分别位于制动盘的两侧,一个刹车片30通过销轴60架在支架50上,另一个刹车片20借助轭簧(常见件,被其它构件遮挡,图中未示出)支撑位于支架50的内框中。分泵10的活塞受油管输送来的液压作用,推动刹车片20压向制动盘发生摩擦制动,动作起来就好象用钳子钳住旋转中的盘子,迫使制动盘停下来一样。
目前,市场上的制动器支架50与支架50内框中的刹车片20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当急速刹车时,刹车片20受力点在销轴60处,刹车次数多时,销轴60就会弯曲,这时即使没有刹车,刹车片20和30也会与刹车盘产生摩擦,造成刹车片20和30偏磨,此时,骑车感觉动力不佳,消耗能源,而且,制动不足,严重的会发生危险。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对摩托车碟式制动器刹车片的支架结构加以改进,研究开发出一种抵靠装置,藉以改变刹车时刹车片的主要受力点,避免销轴变形,提高制动器的性能,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碟式制动器刹车片抵靠装置,使刹车片的销轴长期使用也不变形,提高制动器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摩托车碟式制动器刹车片抵靠装置,至少包括凸台,凸台形成在制动器支架与刹车片的间隙处,并沿刹车片刹车时动作方向延伸。
所述的凸台通过冲压方式一体成型在支架上。
所述的抵靠装置还包括扣片,扣片包覆在凸台上。
所述的凸台位于支架内框的边角处,扣片包括扣在凸台内侧的第一片、扣在凸台底部的第二片、扣在支架两侧的第三片和第四片,第一片、第二片、第三片和第四片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扣片。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因为在制动器支架与刹车片的间隙处增加了凸台,控制了支架与刹车片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支架的受力点供刹车片抵靠,所以,刹车时刹车片的受力点在支架上而不是在销轴处,避免了销轴变形而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即使刹车片完全磨耗时,增加的凸台仍起受力点的作用,提高了安全性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支架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平面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运用于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摩托车碟式制动器刹车片抵靠装置,至少包括凸台1,凸台1形成在制动器支架3与刹车片4的间隙处,并沿刹车片4刹车时动作方向延伸。此凸台1具体可以是通过冲压方式一体成型在支架3上,位于支架3内框的边角处。此实施例进一步还可以包括扣片2,扣片2包覆在凸台1上,对应位于支架3内框边角处的凸台1,扣片2包括扣在凸台1内侧的第一片21、扣在凸台1底部的第二片22、扣在支架3两侧的第三片23和第四片24,第一片21、第二片22、第三片23和第四片24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扣片2。
本实用新型借助凸台1,控制了支架3与刹车片4之间的间隙,增加了供刹车片4抵靠支架3的受力点凸台1,避免了销轴5变形,即使刹车片4完全磨耗时,增加的凸台1仍起受力点的作用,提高了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亨国(厦门)精机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亨国(厦门)精机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93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