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远距离救生弹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9151.X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67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军现;黄剑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神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12/68 | 分类号: | F42B12/68;B63C9/22;B63C9/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潘国庆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远距离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向水上施放救生圈的器材。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远距离施放救生圈,最有效的方式是由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抛掷器将装有救生圈的远距离救生弹推向远方,远距离救生弹落入水中后,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圈自动充气并脱离远距离救生弹的壳体。被救者抓住或套上救生圈后,岸上的人牵引栓在救生圈上的救生绳,就可安全地将被救者拖到岸边。该远距离救生弹的结构,如图1所示:两个槽型的薄壳拼合成一个保护套1’,救生圈3’叠放在保护套1’的内部空间12’中。保护套1’的外周用细绳捆绑,使拼缝11’尽可能地小。保护套1’的前端开有进水口13’。保护套1’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2’,该推管2’的内部空间21’中塞有救生绳4’。救生绳4’的前端穿过推管2’前端面上的小孔22’进入保护套1’,并栓在救生圈3’上。救生绳4’的后端穿过推管2’后端面上的小孔23’,向外引出。使用时,先将救生绳4’的后端固定在在某个固定物上,再将推管2’插在抛掷器中。抛掷器内突然释放的压缩空气将推管4’向前顶推,从而使该远距离救生弹向前推向远方。该远距离救生弹落入水中后,水从保护套1’前端的进水口进入保护套1’内,使配备在救生圈3’上的水敏自动充气阀打开,配备在救生圈3’上的小气瓶内的压缩气体迅速进入救生圈3’内,使救生圈3’膨胀,撑断捆绑保护套1’的细绳,保护套1’打开,救生圈3’脱落出来。这种远距离救生弹,救生圈3’一旦充气后,即使将气体排空并配上新的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也很难折叠得很规整,以至于再次安装到两个槽型的薄壳中并保证拼合成规整的保护套1’。所以这种远距离救生弹只能一次性地使用,实际应用的损耗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远距离救生弹,它可以反复地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远距离救生弹,具有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的救生圈放在保护套中,保护套的后端固定安装一根推管,该推管中塞有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救生绳的后端向外引出;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上开有一道可塞入救生圈的开口。救生圈充气使用后,只需将气体排空并配上新的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就可以通过开口随意地塞到保护套中,以备再次使用。
在推荐的实施结构中:所述的保护套与推管之间设有粗大的绳舱以容纳救生绳,救生绳的前端穿过绳舱前端面上的小孔进入保护套并栓在救生圈上。绳舱与推管配合,可以容纳更多的救生绳,以适应更远距离抛投的需要。
建议:所述的保护套的后端向内收缩,在收缩部的根部开有一道内缩的肩部;绳舱的前端插在该收缩部中且绳舱的前端面边缘顶靠该收缩部的肩部。发射时,保护套收缩部的肩部承接绳舱传递的推力,可避免保护套相对绳舱滑动甚至滑脱的故障。另外,保护套上设置带有向内收缩的肩部的收缩部,也便于更换和安装保护套。
进而:所述的救生绳在绳舱前端面上的小孔位于保护套的一侧打阻挡结,该阻挡结阻止救生绳的前端部退出保护套。救生弹落入水中后,岸上的人牵引救生绳,直接拖动保护套,然后拖动救生圈;救生圈与保护套可以保持一段距离,从而避免保护套干扰救生圈的运动。
特别是:所述推管的外侧固定有尾翼,推管与尾翼之间的间隙略大于抛掷器发射管的厚度。添加尾翼后,该远距离救生弹的飞行更加平稳和准确。
本实用新型远距离救生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成型的塑料保护套,并在该保护套上开一道可塞入救生圈的开口。使救生圈及其水敏自动充气阀和小气瓶可以通过开口随意地塞到保护套中,解决了远距离救生弹再次使用的问题。保护套损坏后,可以方便地更换。所以,本实用新型远距离救生弹,简单易行,成本低;可以显著地降低实际应用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远距离救生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远距离救生弹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部位I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部位II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部位III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神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神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91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于FTTH楼宇间用自承式光缆
- 下一篇:监视器轴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