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7986.1 | 申请日: | 2009-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522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卓进兴;傅肇垣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7/10;F21V13/00;F21V7/00;F21V8/00;F21V5/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50015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直下式转侧入式发光结构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必须依赖背光模组提供充足且分布均匀的光源来显示图像。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结构大致分为二种,一种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另一种则为直下式背光模组。
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光源放置在导光板侧边四周的某几个边,再将光导入均匀发光,属于侧光型发光。由于侧边空间有限,无法排入太多冷阴极灯管或发光二极管灯条提供光源。因此若使用在大型显示器上,会有辉度不足的现象,无法满足高亮度的需求。而直下式背光模组是将光源直接设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属于向上发光型发光。这种背光模组虽然背光亮度佳,但是均匀性差,且因需要较大的光源扩散空间,故其结构厚度较厚,无法薄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直下式转侧入式发光结构的背光模组,其除具有直下式背光模组高辉度的优点外,还兼具侧入式背光模组薄形化、省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框体;一第一反射板,设置于所述框体底部;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框体中,该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光学面、一第二光学面与一出光面,该第一光学面与该第一反射板相邻;一第二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光学面相邻;至少一条状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该条状光源与所述第二光学面相对。
还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光学面具有一图案。
所述第二光学面具有复数个槽状结构。
所述槽状结构的断面形状呈V形或椭圆形、或梯形。
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一扩散片与一增光片。
所述第一反射板于两边侧各形成一凹槽,以容置所述条状光源。
所述条状光源是发光二极管灯条。
所述条状光源是冷阴极灯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其利用反射与折射使其光源在出光面上均匀化的设计,除了具有直下式背光模组所具有的高辉度的优点外,还兼具侧入式背光模组薄型化、省能的优点。再者,本实用新型可节省冷阴极灯管或发光二极管灯条的使用量,达到低成本且具高辉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条状光源与导光板的第一光学面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侧视图。背光模组1主要包括一框体11、一第一反射板12、一导光板13、一第二反射板14、至少一条状光源15以及至少一光学膜片16。
第一反射板12设置于框体11的底部,而导光板13则设置于框体11中。框体11是一背板。导光板13的成型方式可为塑料射出成型方式,使导光板13易于制作。导光板13主要作为光线传导的介质,其具有一第一光学面131、一第二光学面132与一出光面133。导光板13的第一光学面131与第一反射板12相邻,第二反射板14则与导光板13的第二光学面132相邻。
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13与传统导光板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导光板13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切角,而使得第一光学面131与第二光学面132夹有一小于90度的角度。
条状光源15提供整个背光模组1所需的光源,其可以是发光二极管灯条或冷阴极灯管。条状光源15若为发光二极管灯条,则发光二极管的数目可依需要搭配,并且,发光二极管可为RGB发光二极管或是白光发光二极管。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条状光源与导光板的第一光学面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至少一条状光源15设置于第一反射板12与导光板13之间,并且,条状光源15与第二光学面132相对。于相邻导光板13的第一光学面131处,第一反射板12于两边侧各形成一凹槽121,分别容置条状光源15。条状光源15如图2所示同时设置于导光板13的第一光学面131上方的四周,或者,也可以依实际需求部分地设置于第一光学面131的四周。
请参照图1,光学膜片16与导光板13的出光面133相邻设置,光学膜片16包括有一扩散片与一增光片。导光板13的第一光学面131具有一图案1311,第二光学面132具有复数个槽状结构1321,槽状结构的断面形状可以是V形、椭圆形或梯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79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