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握式柱形密码输入键盘盘面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7801.7 | 申请日: | 2009-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250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郭隐彪;贾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 | 分类号: | G06F3/02;G07F7/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握式柱形 密码 输入 键盘 盘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入键盘,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防止他人偷窥破解,有效保护密码安全的手握式柱形密码输入键盘盘面。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刷卡终端越来越普及,如商场消费结算、银行帐户等,特别是设在街头的ATM自动柜员机和商场中的POS终端,经常需要操作者输入密码,如图1所示的街头常见的ATM输入键盘,当输入密码时,只需使用10个个位数字键以及确定键和取消键,10个个位数字键大致呈四行三列的有规律排布,且整个键盘暴露在外,经常发生操作者在输入密码时被不法份子偷窥的情形,不法份子记住操作者的按键顺序,即可猜解出操作者的密码,给用户的帐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密码输入键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的输入键盘输入密码时过于暴露容易被偷窥进而被猜解的问题,提供一种用户输入密码的安全性较高的手握式柱形密码输入键盘盘面。
本实用新型设有盘体、数码管显示器和5个功能键,数码管显示器和5个功能键设在盘体上,5个功能键分别为确定键、加一键或up键、减一键或dowp键、取消键和更正键。
在盘体一侧最好从上至下设有4个凹槽,4个凹槽分别用于防止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滑动。
5个功能键在盘体上的位置最好根据人体右手掌5个手指的位置排列。确定键设置在手指位置,取消键和更正键分别设置在无名指和小拇指位置,加一键设于食指位置,减一键设于中指位置。数码管显示器最好设于确定键的底部,在确定键的上方最好设有数码管显示器防护罩。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密码输入键盘一样与ATM主机或刷卡终端相连,但由于本实用新型只有5个功能键和1个小型数码管显示器,而没有常见的10个数字键,而且5个功能键是根据人体生理学以合理位置排列,又设有防滑凹槽和中空圆台形防护罩,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而且明显提高了用户输入密码的安全性。
使用本实用新型输入密码,与传统的输入方法不同,当用户准备输入时,由ATM主机或刷卡终端产生一个随机数字,在数码管显示器上显示,用户按下加一键或减一键对该数字进行调整,当调整为自己所需要的时,按下确定键,即可完成一位密码的输入。由于随机数的使用,按键的次数与输入密码数不相同,且关键的加一键和减一键设在盘体的下方,加一键和减一键后面又有无名指及小拇指的遮挡,更是保证了关键按键过程的保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ATM机输入键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盘体A,在盘体A的前部设有确定键1、数码管显示器6和数码管显示器防护罩7,在盘体A的侧面从上至下设有4个凹槽11。在盘体A的后部设有加一键2、减一键3、取消键4和更正键5。在盘体A顶部设有连接线8、连接插座9和插头10。5个功能键1~5根据人体生理学以合理位置排列,由于食指和中指使用比较灵活,此位置设置使用较为频繁的加一键2和减一键3,无名指和小拇指相对不是很灵巧,设置为不常使用的取消键4和更正键5,食指设置为确定键1。当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输入密码时,右手紧握盘体,右手各手指与5个功能键相对应,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防滑手指凹槽11,使用起来更为自然舒适。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按键动作在盘体的下方,输入时非常隐蔽,不象使用平常的键盘一样,手指及手掌需要左右移动,将整个输入动作暴露在外。在确定键1的上方为一中空圆台形数码管显示器防护罩7,上细下粗,底部是用于显示的小型数码管显示器6,用于显示随机数和当前调整数值,这一设计减少了偷窥者的视角,使偷窥者在侧面或后面不能看到显示的数字,有效地保证了数码管显示内容的安全性,只要用户操作正确,完全可以避免被偷窥。插座9及插头10的设计,使盘体本身与ATM主机或刷卡终端系统中剥离出来,使本实用新型的更换及修理非常简单。当本实用新型发生故障时,只需换一个新的,插入接口即可使用。连接线8用于本实用新型与ATM主机或刷卡终端机的数据通信及自身的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7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