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7462.2 | 申请日: | 200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05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柴树松;黄连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安溪闽华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5/04 | 分类号: | B22D25/04;B22C9/2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362442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蓄电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制造领域,具体是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
背景技术
板栅是铅酸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板栅在铅酸蓄电池中起导电和支撑活性物质的作用。常用的板栅合金为铅-钙-铝,铅-锑-砷等。板栅的结构包括板栅本体和极耳,板栅本体呈长方形,厚度一般在1.2-4mm,四边有边框,中间是网状结构或方格结构;极耳一体连接于板栅本体的一侧边上。板栅的制造工艺为:将铅合金液倒入模具中,靠合金液的重力,浇满模具的型腔,冷却成型。成型的板栅除了板栅本体和极耳外,还有工艺假耳,板栅本体和极耳为实际安装使用于蓄电池上的部分,工艺假耳为在生产中为了方便生产,生产后需去掉的部分。工艺假耳包括分别连接于板栅的两侧边上的工艺假耳一和工艺假耳二,且工艺假耳一与极耳相连接。
由于板栅是一种铸件,经常会产生砂眼,在板栅上通常称为气孔。涂好活性物质的板栅(极板),在放电、充电时都要经过极耳,极耳起到了将电流导出和导入的作用,极耳的设计是按照导电的负荷设计的,如果极耳中有气孔存在,导电面积就会减少,单位面积的负荷就会增大,大电流通过时就会产生热量,铅合金的融点很低,热量较大时,极耳就会融断,电池就会失效,甚至发生火灾。
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包括静模和动模,静模和动模扣合而成的模腔一般包括与板栅本体、极耳、工艺假耳一、工艺假耳二分别相对应的板栅本体部分、极耳部分、工艺假耳一部分和工艺假耳二部分,还包括分别与板栅本体部分、极耳部分、工艺假耳一部分和工艺假耳二部分相连通的浇铸铅道和浇铸口,铅液浇铸时,模腔中板栅本体部分流下的铅液和工艺假耳一部分、工艺假耳二部分流下的铅液分别汇合于极耳部分交汇处和工艺假耳二部分交汇处,这样,生产出来的板栅的极耳经常产生气孔,气孔产生率在10%左右,由于气孔包裹在里面,很难从表面发现,检验时只能破坏性检查,用剪刀剪开观察,剪开的板栅就报废了,因此只能进行抽样检查,产品中存在气孔的风险非常大,给整个产品带来了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大大降低板栅的极耳的气孔发生率的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由静模和动模扣合而成,静模和动模扣合而成的模腔包括与板栅本体、极耳、工艺假耳一、工艺假耳二分别相对应的板栅本体部分、极耳部分、工艺假耳一部分和工艺假耳二部分,还包括分别与板栅本体部分、极耳部分、工艺假耳一部分和工艺假耳二部分相连通的浇铸铅道和浇铸口;上述模腔中上述工艺假耳一部分与上述极耳部分的交汇处设置有限流挡块。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模腔中工艺假耳一部分与极耳部分的交汇处设置有限流挡块,这样,浇铸时,模腔中板栅本体部分、工艺假耳一部分流下的铅液汇合于限流挡块的位置,即,工艺假耳一部分与极耳部分的交汇处,这样,浇铸出来的板栅的气孔产生的部位便集中在工艺假耳一上,由于工艺假耳不进入电池使用,对电池无影响,用这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板栅的极耳气孔的严重问题,极耳气孔产生率下降到0.5%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模具浇铸出来的板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板栅实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由静模和动模扣合而成,如图1、2、3所示,静模和动模扣合而成的模腔包括与板栅本体11、极耳21、工艺假耳一31、工艺假耳二41分别相对应的板栅本体部分1、极耳部分2、工艺假耳一部分3和工艺假耳二部分4,还包括分别与板栅本体部分1、极耳部分2、工艺假耳一部分3和工艺假耳二部分4相连通的浇铸铅道5和浇铸口6,模腔中工艺假耳一部分3与极耳部分2的交汇处设置有限流挡块7。
本实用新型的铅酸蓄电池板栅的模具,模腔中工艺假耳一部分3与极耳部分2的交汇处设置有限流挡块7,浇铸时,模腔中板栅本体部分1、工艺假耳一部分3流下的铅液汇合于限流挡块7靠近工艺假耳一部分3的一侧,即,工艺假耳一部分3与极耳部分2的交汇处靠近工艺假耳一部分3的一侧,这样,浇铸出来的板栅的工艺假耳一31与极耳21的交接处形成一个与限流挡块7相对应的通孔71,板栅的气孔产生的部位便集中在通孔71的外侧,即工艺假耳一31上,由于工艺假耳不进入电池使用,对电池无影响,用这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板栅的极耳气孔的严重问题,极耳气孔产生率下降到0.5%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安溪闽华电池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安溪闽华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74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及其接口防护盖
- 下一篇:投影机防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