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发电机的电动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36785.X | 申请日: | 2009-0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17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戴斯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斯德 |
| 主分类号: | B60L11/04 | 分类号: | B60L11/04;B60L11/12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渠述华 |
| 地址: | 361026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机 电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充足动力而行驶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汽车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汽车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因此寻找新的动力源的汽车已成为各汽车厂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而电动车作为一种无排放汽车首先得到了认可,如广泛使用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等,特别是在一些对环境清洁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如旅游景区、高尔夫球场等地承载乘客所使用的观光车、高尔夫车等,均是使用以纯电池为动力的电动车。
然而,目前的电动车在使用时,大都是由一可充放电的电池提供电能,从而带动电机运转,驱动车轮的转动,由于电动车的体积所限,所携带的电池也不会太大,其存储的电量有限,因而经常需要充电,特别是乘车至途中,若电量耗尽,则只能利用人推(拉),极为不便,即使电池组中剩余有少许电量,也会降低车辆的运行速度,降低行车效率,且会影响电池的使用效果,缩短其使用寿命,因而,目前电动车并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图1所示,是中国新型申请号200820031720.4,名为“电动车备用的小型直流发电机组”的专利案,该小型直流发电机组包括内燃机10、直流发电机40、供电开关70和电动车动力电池组60,内燃机10通过联接轴20连接直流发电机40,直流发电机40的正极接线柱30经供电开关70连接电动车动力电池组60的正极,而负极接线柱50连接电动车动力电池组60的负极;当电动车动力电池组60的电量耗尽或不足时,启动内燃机10,由内燃机10通过联接轴20传动而带动直流发电机40同步转速,直流发电机40开始发电,并闭合供电开关70,对电动车动力电池组60充电,带动电机运转,保证电动车的继续行驶。
然而,前述结构在使用时,当闭合供电开关70后,直流发电机40即源源不断地产生电量充入电动车动力电池组60,由于直流发电机40产生的电压和电流不稳定,提供给电池组60后,再进入电机,造成电机两端电压不稳,工作不稳定,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电池组60的内阻较小,直流发电机40的输出直接供给电池组60,还会造成电池组60损坏。
鉴于上述分析,本设计人针对目前的电动车自带发电机系统进行研究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发电机的电动车,其既可保证并增加电动车在户外的持续正常行驶,还不会对电机控制器及电池造成不良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车辆电池做一定程度的维护。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带发电机的电动车,包括车体、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和发电机,发电机运转为电池充电,通过电机控制器为电机运行提供电源,带动车体上的车轮转动,使车体前行;还包括一控制系统,其包括检测电池电压值并送入CPU的电池电压检测模块、将CPU送入的电池电压值与预设最大、最小电压值进行比较并输出比较结果的比较模块、检测电池的输出电流值并送入CPU的电池输出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发电机的输出电压值并送入CPU的发电机输出电压检测模块及接收前述数据并进行分析控制发电机工作及输出状态的CPU。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控制系统,控制发电机的工作及其输出状态,CPU根据各模块的检测结果作出相应判断,并控制发电机启动相应的工作(输出)模式,当电池电量不足且车辆不处于行驶状态时,采用标准充电程序对电池进行基本的维护,应急补充电,而若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则实时根据电池的电量及输出电流来调整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及输出电压,使得电机因电池获得电量而继续运转,并且由于发电机是工作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状态下,不会对电机、电池及电机控制器造成不良影响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配合电动车的现有直流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斯德,未经戴斯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67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 下一篇:便携车篷及其动力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