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式通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6668.3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84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朱元康;黄一靖;林旭;宋群;施华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D15/24 | 分类号: | E01D15/24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0004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式通岸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式通岸装置。
背景技术
浮式通岸装置是活动浮码头、多用途浮动靠泊装卸系统、水上作业平台、浮动 岛和水上机场等浮动构筑物与陆域连接的重要配套设施。目前,国内外的浮式通岸 装置大都用多用途浮箱拼组而成,主要用于军事工程和临时工程设施。这种浮箱的 主尺度较小,相互之间采用刚性接头连接。
由于浮体在波浪中所受总纵弯曲力矩与其排水量和长度的乘积成正比,拼组后 的浮体所受总纵弯曲力矩与单艘浮箱比,其值是纵向浮箱数量的平方。从而对浮箱 结构和接头强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使拼组后的浮体总长度和宽度都受到严重 的制约。
国内外所使用的各种浮箱,由于要求从陆上转移,除主尺度受限制外,对自重 又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全部为钢结构,且较多地使用了高强度合金钢,造价高、加 工工艺复杂,在海水中易于腐蚀,维修保养费用大,耐久性差,难以作为民用结构 工程在海水中长期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修费用低,耐久性好的浮式通岸 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它包括设有浮动支墩的连接桥,若干个浮箱单体、 活动引桥,浮箱单体彼此连接,构成浮箱链,活动引桥一端连接陆地,活动引桥的 另一端与浮箱链的一端连接,浮箱链的另一端与连接桥的一端连接,连接桥的另一 端与浮动构筑物连接;浮箱单体上表面设有用于定位的辐射状多点锚泊设备。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所采用的混合结构形式能充分发挥各种结构材料的 力学性能,又能提高构筑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降低制造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提高了构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用增加浮箱单体数量的办法加大前沿水深,可使 一个浅水锚地变成一座深水港。浮式通岸装置可实现工厂化生产、浮运转移、快速 搭设和撤收,能易地使用。在海洋工程和港口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说明书附图
图1:浮箱单体的横剖面图。
图2:由浮箱链组成的浮式通岸装置平面图。
图3:浮箱单体连接装置和锚链固定装置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活动引桥、2浮箱单体、2-1底板、2-2舷侧板、2-3端壁板、2-4甲板、2-5骨 架、2-6舱壁板、3连接桥、4浮动构筑物、5链环式连接装置、5-1D型吊环、5-2末 端链环、5-3直型卸扣、6系缆柱、7橡胶缓冲装置、8弧形活动翻板、9导链孔、10 系链柱、11陆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浮式通岸装置包括设有浮动支墩的连接桥3,若干个 浮箱单体2、活动引桥1,浮箱单体彼此连接,构成浮箱链,活动引桥一端连接陆地 11,活动引桥的另一端与浮箱链的一端连接,浮箱链的另一端与连接桥的一端连接, 连接桥的另一端与浮动构筑物4连接,连接方式采用现有的连接方式,如:采用链 环式连接装置等进行连接,通过活动引桥、浮箱链、连接桥的彼此连接,使浮动构 筑物与陆地联通。浮箱单体上表面设有用于定位的辐射状多点锚泊设备;通过辐射 状多点锚泊设备对浮体进行定位,使浮箱单体等浮体在有风浪的情况下,不会过分 的偏离原有的位置,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浮动支墩为箱状浮体,浮动支墩位 于连接桥的靠近浮动构筑物的端部的下方。浮动支墩放置在水中,通过浮动支墩的 浮力支撑连接桥的一端,并使连接桥的上表面与浮动构筑物的上表面相平,通过在 连接桥上设置浮动之短,可使连接桥与浮动构筑物分离后,连接桥收到浮箱单体上。
如图1所示:浮箱单体采用混合结构形式,它包括底板2-1、舷侧板2-2、端壁 板2-3、甲板2-4、骨架2-5和舱壁板2-6,底板位于浮箱单体底部,浮箱单体的两侧 设有舷侧板,浮箱单体的前后端设有端壁板,浮箱单体的顶部设有甲板,由底板、 舷侧板、端壁板、甲板的边沿两两相互连接所围成的腔体的四周内壁面上设有骨架, 浮箱内的腔体内设有横向的舱壁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未经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66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