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附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6173.0 | 申请日: | 2009-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51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黄运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运根 |
主分类号: | F16B47/00 | 分类号: | F16B47/00;F16M1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远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76 | 代理人: | 褚治保 |
地址: | 3413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附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的用于挂毛巾、袜子等小物品的支架大多数是通过螺丝钉把支架直接固定在被附着物体上,但由于要用电钻,冲击钻等工具打孔,固定比较麻烦,并且移动也不方便,需要重新打孔才可以移动,这样既影响环境美观,又会给墙体或其他物品表面留下伤痕,而且在玻璃或其他较薄物体表面打孔容易毁坏,因而其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普通用于推拉手柄的支架也大都是在玻璃门,不锈钢门上采用螺丝固定方式把推拉手柄固定在上面,因而打孔比较麻烦且玻璃打孔容易破裂,移位也不方便,还会留下伤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附支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普通的支架固定比较麻烦,容易使被附着物体破碎,损坏,且移位也不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普通的支架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附支架,包括不锈钢管,转接胶件和套钩和吸附装置组成,所述套钩套在不锈钢管上,所述不锈钢管与转接胶件固定连接,所述吸附装置包括软胶吸盘,旋转手柄,喇叭座,支架柱身和连接钢轴,所述支架柱身安装在喇叭座的内部,所述连接钢轴安装在固定支架内部,所述软胶吸盘固定在支架柱身的底部,所述旋转手柄安装在支架柱身上。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装置和转接胶件通过自攻螺钉来进行连接固定,所述不锈钢管通过安装在转接胶件上的螺丝塞来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支架省略了套钩的结构设计。
更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管、转接胶件和套钩用挂钩来替代,挂钩与吸附装置固定连接。
又进一步的,所述挂钩通过自攻螺钉与吸附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弯钩和底座。
再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管、转接胶件和套钩用挂钩加长柱身来替代,所述加长柱身与吸附装置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加长柱身上设有倒钩。
又进一步的,所述加长柱身通过自攻螺丝与吸附装置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由于采用吸附装置,很容易吸附在附着物体上,不会引起附着物体的破碎、损坏,且移位也比较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的部分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套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二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二的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二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三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吸附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
另外,图中包括不锈钢管1,转接胶件2,套钩3,软胶吸盘4,旋转手柄5,喇叭座6,支架柱身7,螺丝塞8,连接钢轴9,挂钩10,自攻螺钉11,加长柱身12,倒钩13,套环14,弯钩15,底座1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吸附支架,如图1所示,包括不锈钢管1,转接胶件2和套钩3和吸附装置组成,套钩3套在不锈钢管1上,锈钢管1与转接胶件2固定连接。所述的吸附装置包括软胶吸盘4,旋转手柄5,喇叭座6,支架柱身7和连接钢轴9,支架柱身7安装在喇叭座6的内部,连接钢轴9安装在固定支架内部,起固定支撑作用,软胶吸盘4固定在支架柱身7的底部,旋转手柄5安装在支架柱身7上,通过旋转该旋转手柄5,可以调节吸附装置内部的气压,从而使吸附支架可以很容易的吸附和脱离附着物体上。其中,吸附装置和转接胶件2通过自攻螺钉11来进行连接固定,所述不锈钢管1通过安装在转接胶件2上的螺丝塞8来固定连接,组合好后的吸附支架,如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吸附支架可以用于挂毛巾、袜子等物品。
其中,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套钩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套环14和弯钩15,套环和弯钩15固定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运根,未经黄运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61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