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护鞋套及带有该护鞋套的鞋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6058.3 | 申请日: | 200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01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罗丹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丹霞 |
主分类号: | A43B23/00 | 分类号: | A43B23/00;A43B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峰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护鞋套 带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鞋子的装置,还涉及使用该装置的鞋子,具体涉及一种护鞋套及带有该护鞋套的鞋。
背景技术
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档女士鞋,以及成为人们追求的高档消费品。
在鞋子质量高品质化的同时,对鞋子的保护成为一个问题。人们在穿用鞋子时因为种种原因,容易造成鞋跟部表面的磨损(如开车时,脚操纵踏板就容易造成鞋跟表面磨损),导致鞋面质量快速下降,造成高档鞋的品质价值的下降,缩短高档鞋的身份价值和使用寿命。
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保护鞋跟部表面质量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护鞋套,对鞋的跟部表面进行保护,防止磨损。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带护鞋套的鞋,防止使用中鞋的跟部表面被磨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护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鞋的后跟部鞋体呈抱贴状配合的套体,所述套体包括相对设置并抱贴鞋体后跟部两侧的开口边和连接该两开口边并与鞋体后跟部后侧相贴合的套跟部,所述两开口边的开口端部内侧最小间距小于该两开口边中部内侧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护鞋套中,所述套跟部上端内侧与所述开口端的水平距离小于该套跟部内侧其他部分与所述开口端的水平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护鞋套中,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两开口边外侧的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护鞋套中,所述套体为透明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护鞋套中,所述套体包括相互贴合的位于外侧的硬质层和位于内侧的软质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二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带护鞋套的鞋,包括鞋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鞋体的后跟部鞋体呈抱贴状配合的套体,所述套体包括相对设置并抱贴鞋体后跟部两侧的开口边和连接该两开口边并与鞋体后跟部后侧相贴合的套跟部,所述两开口边的开口端部内侧最小间距小于该两开口边中部内侧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带护鞋套的鞋中,所述套跟部上端内侧与所述开口端的水平距离小于该套跟部内侧其他部分与所述开口端的水平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带护鞋套的鞋中,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两开口边外侧的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带护鞋套的鞋中,所述套体为透明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带护鞋套的鞋中,所述套体包括相互贴合的位于外侧的硬质层和位于内侧的软质层。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护鞋套及带有该护鞋套的鞋,与现有技术比较,其有益效果是:
1、有效保护鞋的后跟部表面,避免了鞋的后跟部表面受到意外磨损;
2、不需对鞋的结构作任何改变,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并易于拆卸。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护鞋套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护鞋套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护鞋套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带护鞋套的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带护鞋套的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带护鞋套的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带护鞋套的鞋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护鞋套10包括套体,该套体呈开口状并与鞋的后跟部鞋体呈抱贴状配合。套体两侧的开口边11相对设置并抱贴鞋体后跟部,套体的套跟部14连接两开口边11并与鞋体后跟部后侧相贴合,两开口边11的开口端部内侧最小间距A小于两开口边中部内侧间距B,以保证护鞋套10与鞋体后跟部紧密保护,不易脱出。
为了使套跟部14在使用中不易因重力下滑,设置套跟部上端13的内侧与开口端的水平距离A小于套跟部内侧其他部分与开口端的水平距离B,这样,护鞋套10的套跟部上端13即如同挂在鞋体后跟部一样,能够更可靠地与鞋体后跟部配合,防止下滑。
为了方便拆卸护鞋套10,分别在两开口边11外侧设置凸起1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凸起12,不影响本发明目的的实现。
为了保证使用护鞋套10不影响,将护鞋套10的套体设置为透明体。将护鞋套10的套体设置为非透明体,不影响本发明目的的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丹霞,未经罗丹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6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总线故障注入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泵联网的安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