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漏电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5883.1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747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茂聪;周杰;王宗献;曾金生;郑建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迪凯特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G01R19/1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包装 锂离子电池 漏电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检测装置,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漏电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作为可充电电池,应用越来广泛,对电池的各项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电池预充后,它的一个电压值是否能达到工艺要求值,这必须通过检测,如果此电池在二次封装之前不能及时的检测出来,就会有较高比例的气胀、高内阻、低容电池等不合格电池流入市场;而不同的电池循环性能与贮存性能是不同的,如果一只电池在制造过程中留下安全性能隐患,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检测出来,就相当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比如电池封边腐蚀漏液、极耳腐蚀漏液、低电压、高内阻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现有技术的检测设备及检测方式落后,操作烦琐,检测效率低,并且漏电检出率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池生产过程的电池漏电检测设备及检测方式落后、操作烦琐、检测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检测效率高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漏电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术技术目的,本实用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漏电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一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设有正极导电探针及负极导电探针,还设有导电刺针,所述正负极导电探针及导电刺针连接一检测电路。
所述正负极导电探针对应连接电池正负极。
更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电路连接有报警蜂鸣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电路设有指示灯。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可检测到预充后的电池电压能否达到工艺要求从而挑出低电压不良品;并且通过设定检测仪器上的极耳探针与刺针之间的值从而检测出电池正负极耳导电条与电池铝塑膜内铝层之间的电压值,通过电压值的大小判定出此电池是否存在了安全性能方面的隐患,本用新型技术成熟,原理简单,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漏电检测装置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包括有一底板4,在所述底板4上设有正、负极导电探针1,还设有导电刺针2,所述正负极导电探针及导电刺针连接一检测电路,所述正负极导电探针与待测电池3的正负极接触。在检测装置上设有电池限位槽。
参见附图2:当踏板开关T1闭合后,KM控制系统开始工作,触点K1及K2与电池极耳接触,导电刺针刺破铝塑膜,电压表V1检测电池正负极耳间电压,若电压小于设定值,KM1系统工作并且红灯L1亮,说明电池正负极耳间电压异常,电池存在安全性能隐患;同时电压表V2检测正极耳导电条与铝塑膜内铝层之间电压,若电压大于设定值,KM2系统工作并且红灯L2亮,蜂鸣器H响起,说明电池正极耳导电条与铝塑膜内铝层电压异常,电池存在安全性能隐患;红灯L1及红灯L2即指示灯;电路中并设有电源指示绿灯L3。
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时,将已预充后的待测电池3整理后放置在检测装置旁;根据工艺要求设定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值、连接正极的导电条与电池铝塑膜之间的电压值。将电池3放入检测装置的定位槽中;按下检测装置的启动开关,检测装置上两个极耳探针与电池两个电极极耳连接的导电条对齐接触,同时检测装置侧边上的两个刺针直下刺破电池多余的侧封边;根据蜂鸣器发出的报警声音及有红灯亮或闪烁来判断电池的电压是否正常及存在安全性能隐患。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在电池正负极耳导电条接触检装置上的导电探针相互导通后显示电压值,若电压值在设定值的范围内,仅绿灯L3灯光亮;当电池的负极耳导电条接触检装置的导电探针并且检测装置导电刺针刺破铝塑膜相互导通后本检测装置即显示电压值,若电压值不在设定值的范围内,蜂鸣器发出报警声,同时红灯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迪凯特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迪凯特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58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