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2848.4 | 申请日: | 200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86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谭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3/18 | 分类号: | H02K33/18;H02K1/34;H02K1/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永磁新材料、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机得到长足的发展。电机利用电子换向代替传统的机械换向,其凭借性能可靠、永无磨损、故障率低,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已经由最初的军事领域,逐渐向航空航天、医疗、信息、家电以及工业自动化领域迅速发展。
请参图5所示,相关技术的电机100’其包括定子1’、转子2’、固定于定子1’上并相对于定子1’的轴线对称布置的两主线圈122’。当对两主线圈122’通电时,转子2’容易在特定位置下受到两主线圈122’施加的平衡力而无法启动电机100’,为解决启动问题,在该电机100’的两主线圈122’间增配有启动线圈123’。启动线圈123’的存在使得转子2’在任意位置均受到两主线圈122’施加的不平衡力,避免了转子2’在特定位置时因受力平衡而无法启动的问题。
然而,在电机100’内有限的空间上另外增加启动线圈123’,一方面会导致电机100’的更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电机100’向小型化发展,并且这种设计,给生产加工带来麻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机克服上述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避免启动不良、成本低、便于加工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机,其中,定子设有第一轴线和以一定角度隔离开并关于第一轴线对称的偶数个线圈,转子设有由N、S极交替形成的磁环,其中,所述电机还包括收容于外壳内由可导磁的平板,该平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孔,所述第一轴线在平板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线,所述平板上至少一个第一开孔的位置设置在使第一开孔通过转动轴的第一中心线和第一投影线形成的锐角在预设角度内,该预设角度界于10°~30°之间。
优选的,所述转子的磁环上N、S极交替处设有相接线,转子每次运转后停留在其相接线在外壳上的投影落在外壳的预设角度内的位置上。
优选的,所述定子设有底板和安装部,底板的材料亦为导磁材料,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开孔,所述底板上至少一个第二开孔的位置亦设置在使第二开孔通过转动轴的第二中心线和第一轴线形成的锐角在预设角度内,该预设角度界于10°~30°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孔可以为扇形、梯形、三角形或圆形。
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孔可以为扇形、梯形、三角形或圆形。
优选的,所述线圈的个数为4个。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小型化且加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刷电机中定子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刷电机中平板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无刷电机中定子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的电机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机100作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电机100其包括外壳4、分别收容于外壳4内的定子1、转子2、转动轴3和平板5。
定子1设有底板11和安装到底板11上的安装部12,其中,安装部12上设有若干电子元件121、第一轴线H,相对于第一轴线H对称布置的且以一定角度隔离开的两线圈122。底板11的材料为导磁材料,如SPCC铁料。
转子2设有托盘21、分别置于托盘21上的磁环22和重物23。于托盘21中心提供有便于转动轴3穿过的通孔24,该通孔24内安装有轴承25。转子2的磁环22由N、S极交替形成,自然地,于磁环22上N、S极相接线26的磁性最强。本实施方式的磁环22由三组N、S极交替的磁极组成。
外壳4为一空心圆柱体,其包括圆形底面41和自底面41延伸的侧壁42,所述底面41和侧壁42共同形成有收容转子2的收容空间(未标示)。底面41的中部设有用于铆接转动轴3的铆接部4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28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