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流熔断器以及动力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32457.2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8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发明(设计)人: | 仝志伟;胡浩;朱建华;郑卫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85/04 | 分类号: | H01H85/04;H01H85/055;H01H85/36;H01H85/18;H01M10/00;H01M2/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熔断器 以及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流熔断器以及具有该电流熔断器的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在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的背景下,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所寄予很大的期望。而动力电池则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存储着巨大的电能。由于汽车具有的机动性及户外路况的不确定性,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动力电池的短路保护。
请参照图1,为了实现对动力电池的短路保护,现有技术的做法是在单体电池2′采用极耳对接、搭接的焊接方式设置熔断结构(fuse)1′。当单体电池2′间发生短路时,电流即将熔断结构1′的焊点熔化,熔化后的熔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脱落,从而实现对动力电池的短路。
但是,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短路发生时熔断结构断开的可靠性不够。熔断结构1′与单体电池2′采用一体式设计的,单体电池2′组装成电池包后进行焊接。这样,在单体电池2′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应力。短路时电流产生的高温会使连接固定单体电池2′的垫板软化,单体电池2′的位置会因应力的释放而发生移动,可能使本已断开的熔断结构1′重新搭接在一起,从而失去短路保护的作用。而实际的应用也表明,采用对接和搭接方式设置的熔断结构1′由于焊缝小以及因应力释放引起单体电池2′位置的移动,使得多数情况下,熔断结构1′的焊点虽然熔化但仍然不能有效断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熔断结构断路时断开不可靠,从而提供一种在短路发生时具有良好的断开可靠性的电流熔断器。
一种电流熔断器,其包括具有空腔的绝缘盒体,导电体,以及导电弹片;导电体包括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导电弹片包括第一导电弹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第一、第二导电体与绝缘盒体固定,其外端延伸出绝缘盒体外,其内端位于空腔内;第一、第二导电弹片位于空腔内,其外端与第一、第二导电体的内端固定电连接,其内端被预压焊接在一起;第一导电弹片和/或第二导电弹片具有短路时脱离焊点的弹性势能。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单体电池之间电连接,单体电池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流熔断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流熔断器,当短路发生时,由于电流非常大,瞬间在焊接形成的焊点部位产生大量的热而来不及散发,而焊点部位的热容又很小,因此可以在很短时间使焊点熔化,第一、第二导电弹片靠自身弹力克服焊点材料的表面张力和外部阻力,向相反方向弹开,从而实现对电池的保护,具有很高的断开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在单体电池间设置熔断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单体电池间设置熔断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导电体与导电弹片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沿A-A线的剖视图(正常工作状态下);
图7是图5中沿A-A线的剖视图(短路断开状态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一种电流熔断器,其包括具有空腔10的绝缘盒体1,第一、第二导电体21、22,以及第一、第二导电弹片31、32;
第一、第二导电体21、22与绝缘盒体1固定,其外端延伸出绝缘盒体1外,其内端位于空腔10内;第一、第二导电弹片31、32位于10空腔内,其外端与第一、第二导电体21、22的内端固定电连接,其内端被预压焊接在一起;第一导电弹片31和/或第二导电弹片32具有短路时脱离焊点的弹性势能。
其中,预压焊接是指在第一、第二导电弹片31、32上施加压力克服它们自身的弹力发生弹性形变,并将第一、第二导电弹片焊接在一起。其中焊接优选为软钎焊。
以下对上述各组成部分分别作详细介绍。
参看图3,其中,绝缘盒体1包括上盖板11、主壳体12、下盖板13,上盖板11、下盖板13固定在主壳体12上,并与主壳体12围合成形成内腔10;导电体从上盖板11和主壳体12之间延伸出来,并被上盖板11和主壳体12夹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24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