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功能性的可挠性碳加热管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20129474.0 申请日: 2009-01-16
公开(公告)号: CN201557271U 公开(公告)日: 2010-08-18
发明(设计)人: 蔡宜寿 申请(专利权)人: 刘宁和;蔡宜寿
主分类号: H05B3/56 分类号: H05B3/56
代理公司: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48 代理人: 胡吉科;孙伟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 国省代码: 中国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功能 可挠性碳加 热管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构造,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可以任意弯曲的碳加热管作为热源的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碳加热管作为热源由于弯曲过程中,易造成应力集中使碳管折断,而使局部电阻下降,因此容易造成局部电流过大,温度过高而被烧断,因此效率低且不具有耐长久性。此外高温下,在使用过程中表面易氧化,因而影响其应用范围。此外,在医疗、烘烤及一些特殊用途上需要额外赋予一些功能性如远红外线、负离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发热转换效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可任意几何形状设置、可挠性佳、柔性佳的一种具功能性的可挠性碳加热管。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一种具功能性的可挠性碳加热管,其主要由一发热体及一包覆于该发热体外的绝缘套管所构成,其中该发热体由一利用碳纤维束以包绕或合股方式将玻璃纤维束、岩石纤维束、陶瓷纤维束中之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加捻成型的结构,且该发热体表面披覆有具功能性粉末;该绝缘套管为可挠性的玻璃纤维编织管(polyolefin tubing)或氟材弹性管(fluoroelastomer tubing)、硅胶管(silicon tubing)、PU管(polyurethane tubing)、PVC管(Polyvinylchloride tubing)、PE管(polyethylene tubing)、PP管(polypropylene tubing)、PET管(polyester tubing)、Nylon管(polyamide tubing)、PI管(polyimide tubing)。

上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具功能性的可挠性碳加热管,该发热体可以利用碳纤维束以包绕或合股方式将玻璃纤维束、岩石纤维束、陶瓷纤维束中之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加捻成型的结构,该发热体表面的功能性粉末可选择为抗氧化材料粉末、散热材料粉末、远红外线粉末、负离子粉末、电气石粉末、稀土材料粉末之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该抗氧化材料粉末为六方氮化硼(HBN)、氮化铝(AlN)、三氧化二铝(Al2O3)之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该散热材料粉末为可选择微米(奈米)金属粉、石墨、奈米碳管、碳黑、碳化硅(SiC)、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氧化硅(SiO2)、氧化铍(BeO)、六方氮化硼(HBN)、氮化铝(AlN)之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该远红外线粉末为可选择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铁(Fe2O3)、三氧化二铬(Cr2O3)、二氧化铒(ErO2)、氧化镁(MgO)、二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钙(CaO)、二氧化铈(CeO2)、二氧化秘(BiO2)之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又该发热体与绝缘套管之间可填充油液,该油液为苯基硅油或矿物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发热转换效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宽、是可任意几何形状设置、可挠性佳、柔性佳的具功能性的可挠性碳加热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加热管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发热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发热体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实用新型符号说明:

10------加热管        11------发热体

12------绝缘套管      13------碳纤维束

14------玻璃纤维束    15------岩石纤维束

16------陶瓷纤维束    17------功能性粉末

18------油液          20a、20b---端子

请参阅第一图及第二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功能性的可挠性碳加热管10,该加热管10主要由一发热体11及一包覆于该发热体11外的绝缘套管12所构成,其中:

该发热体11由一利用碳纤维束13以包绕方式将玻璃纤维束14、岩石纤维束15、陶瓷纤维束16中之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加捻所成型的结构,且该发热体11表面披覆有具功能性粉末17;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宁和;蔡宜寿,未经刘宁和;蔡宜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94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