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写笔固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29174.2 | 申请日: | 2009-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93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00 | 分类号: | H05K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写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子装置上所用的一种手写笔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子产品功能越来越复杂,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如MP4、手机、学习机、GPS、PAD等等很多都带有手写功能,手写功能逐步成为便携式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标配。
同时,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来说,外形小巧、紧凑又是此类产品外观的第一重要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内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使外形更小巧便是结构设计的一大要务。
本发明现有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主机塑胶后壳10上长出数个小热熔柱10A,手写笔盖30上的热熔孔30A通过后壳10上的热熔柱10A来定位,使手写笔盖30紧贴在后壳10的内部,之后将热熔柱10A热熔,这样手写笔盖30就紧固在后壳10上了。现有技术中也有用螺钉锁紧的方式代替热熔工艺,但所占的空间会更大些。
使用时,手写笔20通过后壳10上的导向孔10B,之后进入手写笔盖30与后壳10所包围的通道内。到位后,手写笔盖30上的弹性臂30B向里方向有一扣点,对应地卡在手写笔20上的凹点或凹环槽20A上。通过扣点与凹槽的配合,使手写笔20紧固在电子产品里。
拉拔手写笔20时,首先通过一定的拉拔力迫使手写笔盖30上的弹性臂30B弹起,使弹性臂30B上的扣点与手写笔20上的凹点或凹环槽20A分离。之后,便可轻松地、无阻力地将手写笔20拉出。该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缺点是:增加了一个零部件----手写笔盖,且增加了一道热熔工序,增加了成本。又因为笔盖需占用一定的空间,使机器体积增大,影响外观效果。
现有技术另一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手写笔50的头部50A直接穿过设于塑胶壳40上的导向孔40C,固定手写笔50于弹性通道40A内,并用扣点40B扣紧。该技术方案与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区别在于:1.减少了手写笔盖这一零部件,通道40A由塑胶壳上直接长出,同时,该通道40A相对于悬臂梁,具有弹性的效果,代替了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手写笔盖上的弹性臂的作用。2.扣点40B与弹性通道40A相分离,长在塑胶壳40与手写笔50装配后对应的位置上。一般情况下,弹性通道在扣点与手写笔入导向孔之间的那段位置上。该现有技术方案的缺点是:该弹性通道(弹性臂)结构对于塑胶模具来说是一倒扣位,在模具上必须使用斜顶的方式来实现,而因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相应的模具结构也比较复杂,运动部件也比较多,有可能造成互相干涉,部分运动无法实现。另外,塑胶壳内部结构复杂,筋位等结构较多,而模具上斜顶的运动是需要一定空间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能导致该弹性通道无法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降低、机器的内部空间利用率高、并在拔插寿命、使用手感上效果优良的手写笔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写笔固定装置,包括一手写笔及固定所述手写笔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压片及限位筋,所述压片及限位筋相配合形成手写笔的导向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及底壁,所述压片为弹性压片,所述压片自壳体侧壁直接延伸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及底壁,所述压片为弹性压片,所述压片自壳体底壁呈形延伸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底壁上于导向通道内突设有卡点,所述手写笔一端部设有凹槽,当手写笔安装在壳体适当位置时,卡点与凹槽卡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多个卡扣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之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压片在模具上可以和所述卡扣结构共用同一斜顶。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由于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难题,在使用可靠性上更佳;以弹性压片配合壳体上的卡点形成拉拔时的手感,使用效果优良;并对手写笔进行卡紧限位,降低了成本和节约了机器的内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之一方案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之另一技术方案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写笔固定装置的装配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写笔固定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手写笔固定装置的剖视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91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机床动力头
- 下一篇:一种带导汽系统的电蒸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