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机座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8079.0 | 申请日: | 200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7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朱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茂林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0213 | 代理人: | 涂强 |
地址: | 400020 重庆市江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机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手机座,特别是一种能够实现手机免提接听功能的多功能手机座。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频繁使用手机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们希望在使用手机时能够尽可能的远离手机,蓝牙技术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由于蓝牙技术所需的成本较高,至今均未得到普及,人们大部分时间还是不得不将手机贴近耳朵进行通话,这种接听手机的方式不仅能够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在行车过程中一边接听电话一边单手驾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手机免提接听功能的多功能手机座,将手机置于该手机座上,需要接听来电时,只需按下接听建即可实现接听,该多功能手机座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能够有效避免手机辐射对人体的造成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包括手机架和置物容器,手机架设在置物容器的一个侧壁上,所述的手机架包括手机架背板和手机底座,手机架背板上部设有带拾音话筒的手机固定装置,所述的拾音话筒与安装在置物容器中的调频发射器电连接。
只要拥有调频接收设备(例如调频收音机)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手机接听。使用时,将手机置于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座上,打开调频发射器,用设在手机架背板上的手机固定装置将手机固定在手机架上,此时手机固定装置上的拾音话筒恰好覆盖在手机听筒上,接听时按下手机接听键后,拾音话筒会将听筒内的声音信号收集后放大,并经调频发射器调制后向空中发射,调频收音机作为接受设备将收到的信号解调后,通过收音机的扬声器传出,接听者就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当需要向对方送话时,就直接利用手机本身的拾音话筒拾音后,通过网络运营商传给对方。本实用新型无需手持,只需按下手机接听键,即可在远离手机的情况下实现接听,减少了在接听手机时,手机近距离对人体的辐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接听手机时,无需手持电话,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手机辐射近距离对人体的伤害,而且在行车过程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不便接听手机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手机架;2.置物容器;3.手机架背板;4.手机底座;5.拾音话筒;6.手机固定装置;7.调频发射器;8.防侧翻挡板;9.腔体;10.U型支撑架;11.松紧带;12.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机架1和置物容器2,手机架1设在置物容器2的一个侧壁上,所述的手机架1包括手机架背板3和手机底座4,手机架背板3的上部设有带拾音话筒5的手机固定装置6,所述的拾音话筒5与安装在置物容器2中的调频发射器7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手机架背板3上设有左右对称的两个防侧翻挡板8,防止手机向手机架两侧倾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置物容器2可以是布袋构成的置物容器,也可以是木制置物容器,还可以是其它质地的置物容器。下面以布袋为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置物容器2包括一个由布袋构成的腔体9和两个倒置安装在该腔体9上的U型支撑架10,所述的两个U型支撑架中部铰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折叠的置物容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手机固定装置6是由松紧带11构成,松紧带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手机架背板3的左右两侧,与手机架背板3一起围成一个手机插入口。拾音话筒使用时,松紧带将手机12牢牢套住,松紧带上的拾音话筒位于手机听筒上,用来收集听筒传出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接听手机时,无需手持电话,只需按下手机接听键即可实现接听,手机与人体的距离较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手机辐射近距离对人体的伤害,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不便接听手机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茂林,未经朱茂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8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