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管注射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27893.0 | 申请日: | 2009-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9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彭旭;陈光兴;杨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5/19 | 分类号: | A61M5/19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管 注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用注射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两个针管的双管注射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成为人所着重关心的环节。对于四肢关节病变,例如:骨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等,可以采用玻璃酸钠进行关节腔灌注,从而对关节腔起到润滑、保护等作用,减轻患者痛苦,延缓手术时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目前进行关节腔灌注,一般需要先将空针刺入关节腔,反复抽吸可能存在的关节液,确认关节腔无明显的关节液后,拔出针管,留置针头,将玻璃酸钠针筒与针头连接,注入玻璃酸钠。此操作需二次拔插针管,带来了细菌等污染的风险,这将对关节带来严重的后果,且此操作不方便,对不具备经验的医生相对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关节腔灌注术中一次性的将针头刺入进行吸液和注射的双管注射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管注射器,从针管上端装入有活塞和推杆,该推杆位于针管内一端连接活塞,位于针管外连接有推板,其关键在于:所述两个针管并排固定在一起,两针管下端连接有同一转换阀,该转换阀的阀体有三个接口,其中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对称设置在阀体上,并分别与两个针管相通,所述第三接管朝下套装有针头,该第三接管中心线穿过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中心连线的中点,且与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中心连线垂直相交,所述转换阀内的阀芯内开有通道,该通道由横段和纵段组成,横段和纵段内端连接相通,转动所述阀芯能将两个针管的其中一个与针头连通。需要进行抽去关节液时,转动阀芯将抽取的针管与针头连通,然后再次转动阀芯将装有药水的针管与针头连通,将药水注入。
上述转换阀的阀体为圆筒形,该阀体位于两个针管连接处,且为一体结构,所述阀体中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位于两个针管内。更好的与针管结合,阀体还可与两个针管注塑一体。
上述阀体开口端装入有圆柱形的阀芯,该阀芯位于阀体外的一端横向设置有手柄。便于手指搬动旋转,进行转换。
上述两个针管内的活塞分别开有与各自的针管内阀体相适配的圆弧形缺口。活塞可以推到管底,在注射药水时,可以将针管内的药水排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在关节腔灌注术中一次性的将针头刺入关节腔后,完成抽液及注药的动作;避免了二次拔插针筒带来的细菌等污染,且简化了此操作的步骤。可重复性,操作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管注射器,由两个针管1并排固定在一起,从各自针管1上端装入有活塞2和推杆3,该推杆3位于针管1内一端连接活塞2所述推杆3另一端位于针管1外连接有推板4,两针管1下端连接有同一转换阀,转换阀的阀体5为圆筒形,该阀体5位于两个针管1连接处,阀体5与两个针管注塑为一体。所述阀体5一端密封一端开口,其中开口端装入有圆柱形的阀芯6,该阀芯6位于阀体5外的一端横向设置有手柄6b。所述阀体5有一部分位于两个针管1内,其中第一接口5a、第二接口5b就分别位于两个针管1内。阀体5位于针管1的一部分在两个针管1内为一个半圆。所述两个针管1内的活塞2分别开有与各自的针管1内阀体5相适配的圆弧形缺口2a。该转换阀的阀体5有三个接口,其中第一接口5a、第二接口5b对称设置在阀体5上,并分别与两个针管1相通,所述第三接管5c朝下套装有针头7,该第三接管5c中心线穿过第一接口5a、第二接口5b中心连线的中点,且与第一接口5a、第二接口5b中心连线垂直相交,所述转换阀内的阀芯6内开有通道6a,该通道6a由横段和纵段组成,横段和纵段内端连接相通,转动所述阀芯6能将两个针管1的其中一个与针头7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7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