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式水泵防堵塞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26848.3 | 申请日: | 2009-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1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周应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应龙 |
主分类号: | F04D29/70 | 分类号: | F04D29/7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55350***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水泵 堵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潜水泵、离心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泵的防堵塞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通用的潜水泵、离心泵在实际工作中都会因为泥块、小石子等杂物混进泵内而堵塞叶轮,使泵出水减少或不能出水,造成泵的排水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多耗时耗能。而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拆开泵体,清除杂物重新装配泵,费时费力。如遇紧要当头还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内置式水泵防堵塞器,解决杂物堵塞水泵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置式水泵防堵塞器,包括与泵体相匹配的外壳和装配在外壳内的水泵导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叶内装配有筛圈、带有轴套的双层圆盘和甩锤;所述筛圈的圆周壁上做有无数的小孔,所述小孔的直径小于叶轮的过水道参数,筛圈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导叶内腔中,将导叶内腔分成内圈和外圈两个过水室;所述双层圆盘位于筛圈分隔出的内圈过水室中心,双层圆盘中心的轴套内有键槽,与水泵的轴匹配,双层圆盘的一层圆盘在圆周上有等分的吸水缺口,在吸水缺口之间的圆盘边与另一层圆盘之间通过销子装有甩锤,甩锤能以销子为圆心左右转动,所述双层圆盘和甩锤向外转动拉直而合成的半径要小于圆形内圈过水室的半径即筛圈的内圈半径。
所述吸水缺口在圆盘上等分设置有三个,甩锤对应在缺口之间的圆盘边上设置三个。
所述双层圆盘和中心的轴套成型为一体或通过焊接为一体。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把水泵防堵塞器装置于泵内,它的位置在泵首吸叶轮前,也就是说,泵开始工作时,水必须先经过水泵防堵塞器处理后才能进入水泵首吸叶轮。当泵开始工作时,水泵防堵塞器的圆盘是通过钢键固定于泵轴上的,所以圆盘就随轴高速转动,从而带动甩锤在圆形筛网内室高速转动,又由于随水混进泵的杂物是被圆形筛圈挡住在筛圈内室的,通过高速转动的甩锤打碎,然后就可顺利通过筛孔、导叶的过水孔,通过叶轮随水从管道内排出,不会再堵塞叶轮。
可见,在现行水泵上装上上述防堵器,就能成根本上解决泵的堵塞问题,减少泵的修理量,省时省力,从本质上保证泵的工作效率。本装置结构紧凑简单,体积小,容易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筛圈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B剖面图;
图5是双层圆盘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水泵防堵塞器具有以下配件:
1、铸造一个形状和大小与泵体相匹配的外壳11,外壳11两横截面外圈由O型胶圈与泵体密封,外壳内置水泵导叶12,导叶12内装配防堵塞器。
2、圆形筛圈1和紧固螺栓5,参见图3和图4:圆形筛圈1的圆周壁上做由无数小孔6,小孔的直径都小于水泵叶轮过水道参数。圆形筛圈通过紧固螺栓5固定于导叶12的内腔的横截面上,故导叶12内腔便被筛圈分成圈内和圈外两个过水室,圆形筛圈1把随水混进来的杂物挡住在圈内过水室处理,圆形筛圈是不动件。
3、带有轴套的钢制双层圆盘3,参见图5和图6:双层圆盘3位于筛圈的圈内过水室中央,其一层圆盘在圆周上做有三等分的吸水缺口,起吸水功能;另一层圆盘甩水产生离心力,该圆盘上有孔8。在吸水缺口之间的圆盘边11和对应另一层圆盘边上分别做有三个销孔7。双层圆盘中心有一体成型的轴套10,轴套10内壁有键槽9,轴孔和键槽9与水泵的轴匹配。
4、钢制甩锤2:通过三个钢销4和三对销孔7装配于双层圆盘3周边,钢销两端(圆盘内侧)做有卡簧槽,连接后卡上卡簧。甩锤2能以钢销4为圆心左右转动60°左右。双层圆盘3通过健、调整垫片来固定于泵轴上。双层圆盘3和甩锤2向外转动而拉直合成的半径要小于圆形筛圈1的内圈半径2-5mm。这样,双层圆盘就能带动甩锤在筛圈内高速转动,靠甩锤高速转动的动力来打碎挡于筛圈内室的堵塞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应龙,未经周应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268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